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村民们纷纷议论,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大家伙都对刘凤琴指指点点,好像是她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似的。
刘凤琴气的浑身直哆嗦,她想把实情说出来,又怕太丢人,气得她她在院子里直转磨磨,
忽然一阵剧烈的咳嗽,等着门口的村民把路闪开了,老族长拄了个棍子走了进来,他刚一走进来,老王太太就扑过去了,一下子抱住老族长的腿,开始嚎上了。
“六叔啊,六叔,玉全家的不孝啊,打婆婆骂公公啊,他欺负咱们老王家没人呐,......
雪停了,但风还在巷子里打旋,像不肯散去的魂。我站在纪念馆工地中央,手里攥着那张字条,指节发白。阳光照在铁皮盒上,锈迹剥落处露出底下暗红的底漆,像是干涸的血。工人们围在一旁,没人说话,连呼吸都放轻了。周野蹲下身,用画笔轻轻拂去胶片外层的尘土,动作小心得如同掀开死者的eyelid。
“这是……最后一卷。”我说,声音像是从井底浮上来。
他没抬头,只低声应:“他等到了。”
当天下午,我们把胶片送往北京电影资料馆。老技师接过时手抖了一下??他已经八十六岁,三十年前亲手冲洗过第一卷“春风”影像。他戴上白手套,对着光看了许久,才说:“这胶片保存得太好了,像是有人每天擦一遍。”
“也许真是。”我答。
夜里,我睡不着,踱步到书屋后院。四十七棵树静默伫立,枝头新芽初绽,嫩绿如泪滴。我想起林修远在影像里说的那句话:“等到人人都能相爱的日子,再放。”如今真的到了吗?法律早已修改,社会逐渐宽容,可就在上周,还有个男孩在校园跳楼,遗书里写:“我只是喜欢他,为什么非得改?”
爱,仍需代价。
第二天清晨,投影仪再次启动。纪念馆尚未完工,我们临时搭了个帐篷展厅,铺上红布,摆了四十七把空椅子。全国各地赶来的人挤满了院子,有当年“春风”成员的后代,有研究情感史的学者,也有单纯被故事打动的年轻人。林婉也来了,从吉隆坡飞了一夜,眼圈乌青,却坚持要亲眼见证。
灯灭。
画面亮起。
依旧是雪,但这一次,镜头稳了许多。背景是荒原,远处有铁轨蜿蜒入雾,近处是一间孤零零的木屋,烟囱冒着灰白烟。门开了,一个女人走出来,裹着旧军大衣,怀里抱着热水瓶。她回头说了句什么,屋里传来咳嗽声。
是晓月的妹妹,苏婉。
我在资料中见过她的名字,但从未见过真人。她是“春风”的联络员之一,负责接应逃亡者穿越边境。1978年,她在内蒙古被捕,判十年劳教,出狱后隐姓埋名,终身未嫁。
画面切换,屋内。林修远躺在一张行军床上,瘦得几乎脱形,双颊凹陷,嘴唇泛紫。但他睁着眼,目光清明。苏婉把热水倒在盆里,拧了毛巾给他擦脸。他笑了笑,声音极轻:“今天……几号?”
“一月十六。”她说,“你最喜欢的那天。”
“哦。”他闭上眼,“去年今天,我还走得动。”
她没说话,只是把他的手塞进毯子里。
片刻后,他忽然问:“他们……都活着吗?”
“都活着。”她答得果断,“周文在杭州教书,赵承业开了诊所,吴桂芳去年抱孙子了。李志国和沈昭去了云南,在洱海边开了家客栈,墙上挂满你们的照片。”
他嘴角微微扬起:“真好。”
她顿了顿,又说:“晓月的事……我不该瞒你那么久。”
他摇头:“你做得对。若早知道她走在我前头,我撑不到今天。”
帐篷里一片寂静。有人开始抽泣。
镜头缓缓移动,扫过墙壁。那里贴满了纸页,全是邓丽君的歌词,字迹与南锣鼓巷甬道中的完全一致。最中间是一张《甜蜜蜜》的手抄谱,旁边用铅笔写着:“晓月,我唱给你听。”
苏婉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台老式录音机,放进磁带。按下播放键。
邓丽君的声音流淌出来,清甜温柔,穿透风雪。
林修远跟着哼了几句,气若游丝。然后,他示意苏婉扶他坐起。她犹豫了一下,最终点头,费力地将他挪到轮椅上,推到门口。
门打开。
雪仍在下,不大,细碎如盐。
他抬头望天,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把整个冬天吞下去。
“晓月,”他轻声说,“春天来了。”
镜头缓缓拉远,拍下了最后的画面:他坐在雪地中,轮椅半陷于积雪,身上盖着一条褪色的红毯??那是晓月结婚时穿的披肩改的。苏婉站在他身后,一只手搭在他肩上。远处,太阳正从山脊升起,金光洒在雪原上,像一条通往天际的路。
他闭上眼,嘴角含笑。
阳光落在他脸上,像一场迟到五十年的吻。
放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