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种奇异的平静。
原来,火种从未熄灭,它只是沉睡,等待被唤醒。
冬去春来,纪念馆迎来第一百万人次参观者。是个韩国留学生,名叫金敏浩。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在首尔参加了彩虹游行,警察用水炮驱散人群。那天晚上,我躲在厕所里看手机,看到你们的纪录片。我就想,总有一天,我们也能有这样一棵树。”
我送他一枚徽章,又带他走到留言墙前。他看了一会儿,掏出笔,在空白处写道:
>“我在汉江边种下一棵槐树苗。
>它可能活不了,但我还是要试。
>因为我知道,在北京有一片林子,
>正替全世界守着春天。”
四月清明,沈昭的孙女如期而至。她带着爷爷的骨灰,还有李志国的遗物箱??一本完整版《红楼梦》,书页间夹满了各地风景明信片,每张背面都写着日期与一句话:
>“今日行至昆明,想起你爱吃米线。”
>“拉萨布达拉宫前,阳光很好,像你笑的时候。”
>“我们在洱海买了小楼,你说要叫‘双星居’。”
她在槐树下点燃香烛,轻声说:“爷爷,您回来了。”
我取出那封1976年的手抄稿,当着她的面,放入新制的纪念盒中,与林修远的铁盒并列陈列。展柜上方悬挂横幅:
>“跋涉千里,只为说一句:我在。”
当天夜里,我梦见自己站在1958年的南锣鼓巷口。四十七人正围成一圈,中间空着一个位置。他们齐声喊我的名字。
我走进圈中,听见林修远的声音从风里传来:
>“现在,轮到你了。”
醒来时天光微亮,我起身写下新一年的工作计划:
-启动“春风校园行”全国巡展;
-编纂《中国情感记忆地图》,标记全国相关遗址;
-设立青年创作者基金,资助以真实故事改编的艺术作品;
-推动立法建议:将重大社会记忆场所纳入国家保护体系。
做完这些,我走到院中,拿起剪刀,开始修剪老槐枯枝。陈默不知何时站在门口,静静看着我。
“你觉得,我们做得够了吗?”他问。
我放下剪刀,望向满园新绿:“不够。但至少,我们没停下。”
他笑了,眼角皱纹如叶脉舒展。
就在这时,门铃又响了。
是个快递员,送来一个包裹,寄件人栏写着:“巴特尔,新疆伊犁”。
打开一看,是一块羊皮卷,上面用维吾尔文与汉字双语书写着一首诗:
>“骆驼刺在荒漠开花,
>就像爱在绝境生根。
>我们不是异类,
>是大地的一部分。
>若有一天你路过草原,
>请替我告诉风:
>我也曾热烈地活过。”
我将这首诗译成普通话,制成展板,置于民族展区中央。下方摆放着来自西藏、内蒙古、广西、贵州等地的信物:绣着双蝶的苗银、刻着同心结的藏刀、写着壮语情诗的竹简……
它们静静陈列,仿佛在说:**爱,从来不止一种模样**。
夏末,周野完成最后一幅壁画??整面外墙已被绘成星空下的纪念林,四十八棵树化作银河支流,每一片叶子都是一颗星。画中,不同时代的人们手牵手走过林间小道,有穿中山装的青年,有戴口罩的现代情侣,也有穿着未来服饰的孩子。
他在最高处画了一个模糊的身影,背对着观众,抬头望天。
我问他:“那是谁?”
他笑笑:“是你,也是我,是每一个没能看见春天却为之奔跑的人。”
秋天的第一个周末,纪念馆举办“重逢之夜”活动。我们邀请所有曾在留言簿写下心事的人回来相聚。有人带着伴侣,有人牵着孩子,有人独自前来,眼里含泪。
一位女士走到我面前,递上一张泛黄的照片:“五年前我在这里留下一封信,说我不敢结婚。现在,我带来了丈夫和女儿。她叫‘念安’,取自‘铭记和平’。”
我抱了抱小女孩,给她戴上一枚迷你徽章。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
**我们不是在修复过去,而是在重建未来**。
年终最后一天,雪再次落下。
我站在纪念馆门前,看着电子屏滚动播放全年数据:
-新增证物:1,843件
-志愿者服务时长:27,650小时
-青少年参访人数:412,309人
-全国联动植树:4,700棵
-收到告白信:897封(其中321封已促成重逢)
屏幕最后定格一句话:
>“2031年,我们将继续相信。”
我推门走入纪念林,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林修远曾站过的位置。
火焰在风中摇曳,映出四十八棵树的影子,交错如相握的手。
远处,孩童歌声再度响起,这次唱的是《茉莉花》。
我闭上眼,听见心底有个声音轻轻回应:
“春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