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章 就挑人多的地方打你脸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
    我心头一震。
    “更关键的是,”他压低声音,“其中一份手稿标题是《沉默经济学》,内容涉及计划体制下信息压制对社会信任的长期侵蚀。另一篇叫《羞耻感的社会制造》,分析如何通过公开批判摧毁个体尊严。这些……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尖锐。”
    我立刻下令启动应急接收程序。三小时后,首批数字化稿件传回。经专家初步鉴定,确为沈昭真迹,且从未见于任何官方记录。最令人震惊的是,有一份残卷末尾写着:“若此文不得见世,则请交予后来者,告之:黑暗并非无解,只是需要更多不肯闭眼的人。”
    当晚,我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是否立即公开这批新发现文献?
    “风险极大。”法律顾问提醒,“部分内容可能被解读为‘否定历史道路’。一旦引发争议,整个‘回声计划’都可能被叫停。”
    “但我们不能藏起来。”林小满坚决反对,“沈昭写这些,就是为了让人看到。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就不发布,那才是真正的背叛。”
    赵文娟沉思良久,开口道:“我记得我爸说过一句话:‘真正的安全,不是没人说话,而是说了也不怕。’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造这样一个世界。”
    我最终拍板:“分阶段发布。先推出《沉默经济学》节选,配上学术解读与时代背景分析,强调其警示意义而非批判立场。同时启动‘百名教师共读计划’,邀请一线教育工作者先行研讨,形成民间共识后再推向公众。”
    决议通过后,周野提出一个大胆构想:“我们可以用‘萤火协议’做分布式传播。把文档拆解成数百个片段,嵌入各地讲述会的音频、视频甚至展览导览词中。即使某地内容被屏蔽,其他节点仍能自动重组还原。”
    “就像星星之火。”我说。
    他点头:“只要有人愿意传递,光就不会灭。”
    三天后,第一篇节选发布。我们选择在山西吕梁女子中学首发,由那名想学心理学的女孩朗读开篇段落:“在一个信息高度管制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学会用微笑掩饰痛苦,用顺从替代思考。这种表面的稳定,实则是信任资本的慢性破产……”
    直播观看人数瞬间突破百万。社交媒体上,“沉默经济学”登上热搜,无数网友留言:“原来我们今天的某些困境,五十年前就有人看透了。”“这不是攻击,这是诊断。”“请让我们继续听下去。”
    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第四天清晨,纪念馆官网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页面一度跳转至黑底白字标语:“历史不容翻案,秩序高于自由。”同时,三家合作媒体临时撤下专题报道,理由是“接到上级通知”。
    更严重的是,教育部徐怀民老先生来电,语气沉重:“‘倾听日’试点暂缓执行。文件没收回,但地方反馈说……压力很大。”
    我握着电话,指节发白。
    挂断后,我独自走进地下展厅。那里正连夜布展新一批文物:哈尔滨陈父留下的课堂笔记、伊犁李志国种梅的日志、杨素芬收藏的病人录音带标签……每一件都在诉说同一个主题??**普通人如何在夹缝中保存真实**。
    我在一面墙上挂上新题词:“有些真相,不怕慢,只怕断。”
    傍晚,周野带来一条意外消息:柏林节点成功触发“萤火协议”自保机制,所有备份内容已在海外十二所大学图书馆同步存档,并生成公开索引。“就算国内全删,”他说,“十年后的孩子们依然能找到。”
    我苦笑:“可我们要的不是留给未来,而是改变现在。”
    他看着我,忽然说:“也许,我们可以换种方式讲。”
    “怎么说?”
    “不提名字,不说年代,只讲故事。比如,把《沉默经济学》改写成寓言,用‘某个村庄’代替‘某个时代’,用‘长老会议’影射‘决策机构’。让读者自己联想,而不是直接对抗。”
    我怔住,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
    第二天,我们推出系列短篇小说《巷口人家》,署名“佚名”,首发于项目组公众号。第一篇《灯不亮的时候》,讲一个小镇每逢雨夜就停电,居民渐渐习惯摸黑生活,直到一个小女孩坚持每天点亮蜡烛,并问大人:“你们真的看不见吗?”
    文章末尾附一句按语:“本故事灵感来源于真实事件,具体时间地点已不可考。”
    反响惊人。短短两天,转发量超两百万。评论区炸开锅:“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我爷爷也总在半夜偷偷写东西。”“现在还有地方不敢提某些年月。”
    更有意思的是,许多语文老师自发将其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讨论“蜡烛象征什么”“为什么大人们不愿开灯”。有学校甚至排演了同名话剧。
    一周后,《人民日报》旗下文化周刊刊登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寓言的力量:当现实难以直述时》,文中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