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章 大风暴的前奏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场演出视频被剪辑成三分钟短片,标题《我们曾这样活着》,投放至短视频平台。我们没做推广,但它自己长出了翅膀。一周内播放量破亿,弹幕刷满:“这才是中国人的记忆。”“别怕,现在可以说了。”
    风向彻底变了。
    六月十五日,《人民日报》刊登专访《让历史在对话中重生》,首次正面提及“回声计划”,称其“探索了社会记忆重建的新路径”。同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倾听日”试点将在九省十八校重启,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当晚,我们举行小型庆功会。陈明远带来一瓶珍藏的老酒,是他父亲1958年任教时学生送的。酒液泛黄,却清香依旧。
    “我爸常说,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他举起杯,“今天,火苗已经连成原野。”
    我们碰杯,笑声溢出院墙。
    几天后,市档案馆主动联系我们,开放一批新解密资料。其中一份1966年的会议纪要写着:“对沈昭问题,宜冷处理,其思想危险,但影响有限。”旁边有铅笔批注,字迹熟悉??是吴德海的:“影响有限?他教会了三百学生独立思考。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影响?”
    我把这份文件放在展柜中央,配文:“有些人被当作尘埃扫去,却成了大地的一部分。”
    七月一日,南锣鼓巷分馆主体竣工。主厅落成“记忆之墙”,由三千六百块陶瓷片拼成,每一片刻着一个讲述者的名字或代号。中间镶嵌着那枚铜纽扣复制品,背后灯光穿透,投射出“归来之证”四个字。
    开馆仪式上,我请来那位曾烧掉信的奶奶。她拄着拐杖,颤巍巍走到墙前,找到属于她的那片瓷??上面写着:“张秀兰,1938-,伊犁棉纺厂退休工人,2023年首次讲述:我丈夫因一封家书被定为特务。”
    她摸着自己的名字,老泪纵横:“我以为这辈子,就剩个影子了。没想到……还能签到。”
    人群安静地看着她。
    我轻声说:“从今天起,每个来这里的人都可以找到一面墙,上面有他想呼唤的名字。找不到的,我们可以一起刻上去。”
    仪式结束后,施工队在地基深处又发现一只铁盒。打开后,竟是沈昭1959年写给未来读者的一封信:
    >“致我不认识的朋友:
    >
    >如果你读到这封信,说明你活在一个可以追问的时代。请替我看看春天。看看孩子们是否还能自由提问,教师是否还能诚实回答,普通人说的话,会不会被当成真理的一部分。
    >
    >我一生未能出版一本书,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沉默者的笔记会比胜利者的碑文更长久。
    >
    >请继续写,继续说。你们的声音,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我们将这封信影印千份,随首批参观门票赠出。有人把它夹进课本,有人贴在日记本扉页,还有位小学生寄回一张画:一盏灯照亮许多小人,每个人嘴里都飘出话语泡泡,写着“我说了”“我听见了”“没关系”。
    秋天来临时,“回声计划”已覆盖全国二百一十三个城市,举办讲述会三百余场,收集音频故事一万两千余条。我们开始筹备全球巡展,第一站定在巴黎。
    临行前夜,我独自留在馆内。月光洒在长明灯上,火苗静静摇曳。我走到沈昭诗稿墙前,轻声念出那两句:
    >“纵使长夜无尽,
    >我亦燃心为灯。”
    忽然,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是周野,手里拿着最新版数据报告。
    “你知道吗?”他说,“系统监测到,过去三个月,全国中小学作文中,‘我记得’开头的段落增加了百分之三百七十。‘据说’‘大家都说’这类模糊表述,下降了近一半。”
    我笑了。
    他望着灯,低声说:“我们一直以为是在修复历史。其实,我们是在改变未来。”
    我点点头,推开门。
    风穿过巷子,吹响铜铃,叮当,叮当。
    像无数脚步,正朝我们走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