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章 这可太憋屈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大宝并没有生气,他之所以打吴江河,目的就是想犯一个大错误,毕竟这一段时间立的功劳太多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心理,自己犯一个错误,来抵消一下,没那么显眼,
    没想到,有人的手段更加高超,一看吴江河再也无力翻身,索性就来个废物利用,想彻底搞垮中调局。
    这一招是真狠啊,给大宝来了一个冷不防,其实就算他有防备也没用,吴江河也不可能关在他的眼皮底下,所以对于这一招他是无可奈何,连应对的办法都没有。
    现在把打......
    秋意渐浓,南锣鼓巷的梧桐叶开始泛黄,风一吹,便打着旋儿落在青石板上。我站在纪念馆新设的“声音庭院”里,看一群小学生围坐在老槐树下,戴着耳机听《未命名的母亲》。他们年纪尚小,未必全懂那些话语背后的沉重,但有人眼眶红了,有人悄悄握住了身边同学的手。
    这已是“回声计划”全球巡展前的最后一场校园活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发来确认函:十一月五日,《我们曾这样活着》主题展将正式开幕,展出包括沈昭手稿影印件、张秀兰的家书复刻本、以及那盘编号157的磁带原件。策展团队反复讨论过是否要翻译解说词,最终决定保留中文原声,只附法文字幕??“有些痛,不必美化,也不必掩饰。”
    周野正在调试远程直播系统。这次展览我们将首次实现中法两地实时互动。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过去半年,小程序新增用户三百八十万,其中十七岁以下占到百分之四十一。最活跃的是甘肃、贵州和云南的县城中学。”他顿了顿,“有个叫李文秀的女孩,十四岁,住在大山里,她连续三周每天留言一条,全是替奶奶写的回忆。她说奶奶不识字,但愿意讲。现在她们祖孙俩每晚一起录音。”
    我望着院子里的孩子们,忽然想起沈昭信里的那句话:“请替我看看春天。”我们正活在他期盼的春天里吗?或许还不完整,但至少,风已经变了方向。
    那天夜里,我翻出一本旧相册。里面夹着几张泛黄的照片:1958年南锣鼓巷修缮时的老街景,几个穿蓝布衫的工人蹲在墙根吃饭;另一张是1963年小学开学典礼,孩子们举着红旗,背景横幅写着“做党的好苗子”;还有一张模糊的合影,人群中间站着一位戴眼镜的男人,身形清瘦,正是年轻时的沈昭。
    照片背面有行小字:“他说,教育不是让人听话,而是让人敢问。”落款是陈明远的父亲,已故历史教师陈志华。
    第二天清晨,林小满带来一个布包,说是她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的。打开一看,是一叠用油纸包好的信笺,字迹娟秀而颤抖,署名是杨素芬。
    “这是……日记?”我轻声问。
    她点头:“我妈临终前烧掉了大部分,这几页被压在箱底,侥幸留存。她说有些话,连录音都不敢录。”
    我们一字一句读下去。
    >1965年4月3日
    >今天又来了个女知青,说她被队长强暴后怀孕,求我做人流。我说我没这个资格,她哭了很久,最后说:“那我跳井吧,总比生下来让孩子背黑锅强。”我拦住她,给了她一点钱,让她去外地找私人医生。可我知道,她很可能死在路上。
    >我不是医生吗?为什么救不了人?
    >晚上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块黑板,上面写满“错误”二字,擦也擦不掉。
    >1971年9月12日
    >儿子问我:“妈妈,为什么别人家爸爸都回家吃饭,咱们家没有?”我说你爸在很远的地方工作。他再没问,但从那天起,他再也不叫我“妈”,只喊“杨大夫”。
    >我知道他在怪我。他也该怪我。
    >可真相呢?他父亲是被打成右派后失踪的。我不敢说,怕他长大被人歧视。结果呢?他成了最沉默的人。
    >1987年12月24日
    >今天收到一封信,是从新疆寄来的。一个女人说她是当年那个雨夜来卫生所的女人,孩子活下来了,如今是个工程师。她说:“我一直记得你说‘你是母亲’。这句话让我多活了三十年。”
    >我哭了整夜。原来一句话也能救命。
    >可我还是后悔。我为什么不告诉她:“错的是他,不是你”?
    最后一段写于2001年:
    >如果有一天,人们终于能公开谈论这些事,请一定替我说出来。
    >不是为了报复谁,只是为了不让下一个女孩,在黑暗里独自流血时,还以为是自己脏。
    我把这叠纸轻轻合上,心口像压着一块石头。赵文娟看完后久久不语,良久才说:“我们一直以为‘讲述’是最难的一步,其实最难的是??听完之后,还能站起来。”
    当天下午,我们决定将这批日记命名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