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二天天一亮,大宝就乘着白鹭豹偷偷的来到了这十几个岛屿上空,他钻进空间,白鹭豹听从大宝的命令,滑翔在岛屿上面的百米高空,
大宝发现,这些特务已经起床,分工倒是明确,有的人在用铁锅煮粥,有的人在锻炼身体,他们都穿着渔民的衣服,在空地上还支起了两张网,
白鹭豹从这十几个岛屿一一滑过,大宝默数着人数,七十七个,少了十七个,
大宝命令白鹭豹再重新飞一次,再飞低一点,可以让大宝的意识覆盖面大一点,
可惜,飞......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切过南锣鼓巷的屋檐,落在纪念馆门前那对石狮子的额头上。我推开木门,铜铃轻响,七声清越如旧。供桌上,两碗面照例摆好,热气袅袅升腾,在春光里画出淡淡的弧线。昨夜落下的桃花瓣还浮在碗边,像谁悄悄留下的一句未说完的话。
刚坐下,林小满来了,手里抱着一个牛皮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卷轴,眼角泛着红。她没说话,只是把卷轴轻轻放在供桌上,又退后半步,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这是?”我问。
她深吸一口气:“是《迎春辞》原稿……真正的原稿。”
我猛地抬头。
她点头,声音低却清晰:“我在省档案馆的地下室找到的。不是复印件,也不是誊抄本,是李桂花亲笔写的??用钢笔写在一张裁开的药用纱布上,背面还有碘酒的痕迹。”
我颤抖着手解开纸绳。纱布早已发黄变脆,边缘甚至有些微焦痕,像是从火中抢出后又匆匆折叠藏起。字迹细瘦而有力,墨水被布纹吸散,每一笔都像在挣扎着呼吸:
>“我不是泥土里的枯根,
>我是冻土下涌动的春汛……
>我听见雪崩的声音,
>那是千万颗种子破壳的轰鸣。
>我们的名字不刻于碑,
>却绣在风里、雨里、孩子的梦里。
>当你看见一双蓝布鞋静静立于门槛,
>请弯腰,替我系紧鞋带??
>因为春天,从来不肯自己走路。”
末尾一行小字:“1971年3月5日,宾川疗养院病房,窗外有桃枝拂窗。”
我闭上眼,泪水无声滑落。这不只是诗,是一个女人临终前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向未来发出的呼告。她知道自己的身体撑不了多久,但她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读懂这行字,并把它带回人间。
“你怎么找到的?”我终于开口。
“阿?去云南前给了我一封信。”林小满说,“她说,陈师傅曾提过,《迎春辞》最初不是发表在刊物上的,而是‘写在能烧的东西上’,以防万一。她让我留意一切非纸张材质的手稿……尤其是医疗用品。”
我心头一震。原来如此。当年审查严格,知青作品若被发现,轻则批斗,重则劳改。李桂花明知命不久矣,便将诗写在医院配发的纱布上??既不会引人注意,又能随身携带,哪怕死后也能混入废弃医料中逃过焚毁。
“这纱布……是怎么留下来的?”
“是一位老护士。”林小满从包里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她叫周玉兰,当年在宾川疗养院工作。她说李桂花走那天,攥着这块纱布不肯松手,嘴里一直念:‘别烧,别烧……留给后来人。’她心软了,偷偷塞进了自己的药箱夹层,一藏就是五十年。去年她病重住院,才托女儿寄到我们馆。”
照片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坐在轮椅上,手中捧着一本旧相册,封面上写着“滇西医护纪事”。她的眼神温柔而坚定,像守着一座无人知晓的陵墓。
我把纱布原稿小心翼翼放入恒温展柜,与《针脚诗》手抄本并列陈列。当天下午,“归音计划”团队便启动了“原声复刻”工程??邀请七位女性朗诵者,分别代表七位女徒,在不同地点朗读《迎春辞》,录音将通过卫星传送到全球一百个华人社区中心同步播放。
仪式定在清明节后第七天。
那天,南锣鼓巷早早围满了人。不仅有本地居民、学生、学者,还有从黑龙江、新疆、福建赶来的知青后代。孩子们穿着蓝布衫,每人手里拿着一枚铜铃,那是根据杨素芬遗物仿制的“记忆之铃”。
正午十二点整,第一声铃响自漠河响起,接着是乌鲁木齐、拉萨、广州、哈尔滨……如同接力一般,铃声穿越山河,在空中交织成网。当最后一声在北京响起时,我站在纪念馆门口,亲手点燃了一盏纸灯笼,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着《迎春辞》全文。
灯笼缓缓升空,随风飘向南方??那是云南的方向。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是云南那边发来的实时视频:阿?正站在“不死桃”老树前,身后是一千名当地村民和志愿者。她将那双小绣花鞋埋入第一棵新桃树下,口中轻诵:“陈师傅,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