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明州军分区级别不高,也是某部一个团驻守在这里,余则成和王子宁几天前就带着人到了这,上级的命令是,无条件听从八处处长秦大宝的命令,可是自打到了这里,还没见过秦大宝,余则成和王子宁等人有些心焦,
现在他们越来越相信大宝的判断,因为东山省的沿海,还有闽南沿海,出动的军民有上万人,结果确实抓到了几个特务,但是一审讯,都和这次任务无关。
现在上级领导的目光也都聚集在了明州,浙省军区甚至派了一个作战小组到......
雨后的南锣鼓巷静得像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青石板泛着湿漉漉的光,倒映出屋檐下悬挂的一串串铜铃,微风拂过,叮咚作响,仿佛整条街都在轻轻呼吸。我坐在供桌前,手中仍握着那张宣纸地图,指尖摩挲着“#49”那个红点,久久无法移开视线。
陈玉梅最后一次走出这条巷子,是去火车站。她没回头。
可她的脚印,却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长成了树,开出了花。
录音机里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晚安,奶奶。”那是昭昭的声音,清亮如晨露,带着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纯真与坚定。我不知她是如何录下那段话的,也不知录音机为何会在深夜自动启动。但我知道,这不是巧合。有些东西,一旦被唤醒,就不会再沉睡。
林小满第二天一早赶来时,手里抱着一个密封的档案袋,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你猜我们找到了什么?”她把袋子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打开,“宾川疗养院1971年的值班日志复印件。周玉兰护士的名字,在三月五日那一栏,写着一句话:‘李桂花走前,交给我一封信,说若百年后有人念起《迎春辞》,便交给来人。’”
我心头一震。
“信呢?”
“没有随日志保存。”她摇头,“但……她在最后一页夹了一张便条,写的是:‘信已转交陈玉梅之女,阿?’。”
我猛地抬头:“阿?……是陈玉梅的女儿?”
林小满点头:“原来她不是孤身一人去云南。她是循着母亲的足迹去的。她母亲1971年病逝于昆明郊区一家职工医院,死因是长期营养不良引发的心衰。档案里只有一句记录:‘无直系亲属在场,遗物移交单位保管。’可就在移交清单末尾,有个手写备注:‘蓝布包一只,内有绣线、针盒、半本日记,暂存库房。’”
“半本日记?”我声音发颤。
“对。而阿?寄来的资料里,正好有半本烧焦的日记残页。”她从包里取出一张高清扫描图,“你看这纸纹、墨色、边角焦痕??完全吻合。”
我盯着屏幕,呼吸几乎停滞。那残页上,字迹细密如针脚,写着:
>“1971年2月14日,晴。今日咳血不止,医生说我时日无多。我不怕死,只怕我的话没人听见。
>
>我教过的女孩们都散了。李桂花在云南,杨素芬去了新疆,陈玉梅……听说她女儿被人领养,不知去向。
>
>可我还是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把我们的诗找回来。
>
>如果那一天到来,请告诉她们:老师没有放弃写字,哪怕只剩一口气。”
落款是:赵桂兰。
我怔住。
赵桂兰??赵文娟的母亲,陈玉梅的学生,也是当年“青年女工刺绣速成班”的学员。她不仅活着读到了《迎春辞》的复诵,还把自己的记忆,以最沉默的方式,交还给了历史。
“她就是第八个。”我喃喃道,“她一直都在。”
林小满轻声说:“昭昭那双小鞋上的绣字,‘奶奶的手艺还没丢’……她说的‘奶奶’,或许不是赵文娟的祖母,而是赵桂兰。她把手艺传给了儿媳,把记忆藏在了针线里。”
我闭上眼,仿佛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灯下穿针引线,一针一线,绣的不是花纹,而是名字,是诗句,是一段不敢言说的过去。
当天下午,“归音计划”团队召开紧急会议。我们决定启动“第八人计划”??不再只是纪念那七位女徒,而是正式将赵桂兰纳入“灯塔小组”的叙事体系。她的日记残页将作为《蓝鞋丛书》第十二卷出版,书名定为《未署名者》。
与此同时,社区图书馆主动提出,愿将“女子学堂”木匾永久借展于纪念馆,并联合发起“行走的课堂”项目??每年春季,组织青少年沿着地图上的红点徒步南锣鼓巷,每到一处,由学生朗读当年发生的故事。
第一站,便是那口老井。
那天清晨,三十名中学生站在井边,手中捧着复制的识字卡片。卡片上的字迹,是根据杨素芬当年手抄本还原的,内容是一首短诗:
>“水冷,手冻,
>可我们还要洗完这一筐衣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