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73年,讲的是她在返城后如何偷偷联络其他知青家属,收集死亡名单;第三封提到兰秀英曾冒险寄来一份名单,记录了十三名失踪女知青的名字与地点,其中一人名为“陈玉梅”,正是大理那位卫生院院长的妹妹。
“原来他们一家都在守护真相。”赵文娟声音发颤。
第四封信最为沉重。1978年,杨素芬得知国家开始平反冤假错案,试图为李桂花申诉,却被原公社书记警告:“有些事,翻出来只会让活人更痛。”她最终放弃公开申诉,转而开始秘密撰写回忆录,即后来的《粮票背面的故事》雏形。
第五封信中写道:
>“1980年,我梦见李桂花站在我家门口,穿着那件未缝完的棉袄,问我:‘为什么还不让我回家?’我哭醒后,决定做一件事:我要把她们的声音留下来,哪怕只能藏在地下,也要等春天来取。
>
>我联系了兰秀英,还有几个幸存者,我们约定:每人抄一本诗集,藏一处偏僻之地,互不知晓具体位置。唯有当‘蓝鞋重现’之时,方可开启全部线索。
>
>蓝鞋是我母亲临终前所做,共七双,分赠七人。她说:‘鞋踏实地,魂归故里。’
>
>若你读到此信,说明蓝鞋已现,我的使命,该交棒了。”
林小满猛地抬头:“所以……不止一个‘地下图书馆’?”
“对。”我喉咙发紧,“这是七个藏匿点。我们只找到了锡林郭勒那一处。”
周野立刻调出地图系统,将七封信中标注的隐秘联络代号逐一比对。经过三天三夜的数据交叉分析,终于还原出其余六个坐标的可能位置:甘肃酒泉戈壁滩废弃雷达站、四川凉山彝族村落小学地窖、黑龙江漠河边境哨所旧库房、山东胶东渔村灯塔地下室、湖北神农架林区护林站夹墙、广西十万大山苗寨祖祠神龛背后。
“全是偏远、封闭、几乎被人遗忘的地方。”周野喃喃道,“但她选得精准??每一个,都是当年知青曾集体生活过的据点。”
我们决定分头行动。
赵文娟带队赴甘肃,林小满前往四川,周野去黑龙江,我则负责山东线。临行前,我们在纪念馆举行了一个简短仪式,将杨素芬的蓝布鞋供奉在《灶火集》旁,点燃七支蜡烛,象征七双鞋,七个藏点,七段沉默的历史。
山东之行异常顺利。胶东渔村的老灯塔早已废弃,但守塔人的后代仍住在附近。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听说我们找“过去的事”,颤巍巍地带我们去了海边礁石后的地下室。
“我爹说过,有一天会有人来找书。”她说,“他还说,要是找到了,一定要念一段给我听。”
我们在潮湿的沙土下挖出一个铁皮箱,密封完好。箱内有三本手抄册,封面分别写着《海谣》《盐粒诗》《潮汐笔记》。其中一本扉页上赫然写着:
>“致未来的读者:
>
>我们在这里晒盐、修船、看海。他们说我们是‘接受再教育’,可我觉得,我们是在教大海如何哭泣。
>
>这些诗,不敢署名,不敢传唱,只能趁着涨潮时塞进灯塔通风口,让风带走一点声响。
>
>若你读到,请替我们告诉父母:我们没有变坏,只是太想家了。”
>
>??1974年夏,女知青王小芸
回京后,各地陆续传来消息:甘肃挖出一本《戈壁书简》,记录了知青在核基地外围劳作时目睹的秘密;四川发现《火塘夜话》,收录了数十首用彝汉双语写成的反抗诗篇;黑龙江的抄本名为《雪国十四行》,作者在零下四十度的夜里,用冻僵的手指抄完但丁《神曲》片段;湖北的夹墙中藏有《森林证言》,详细记载了某次集体批斗会中九人被迫互相揭发的全过程;广西苗寨的神龛后竟有一整套微型木刻版,刻着三十多名知青的肖像与诗句,堪称“地下诗碑”。
最令人震撼的是内蒙古之外的第七处??广西那本木刻版的末页,刻着一行小字:
>“最后一块版,留给杨素芬。她说:‘我不配被纪念,但我愿做你们的邮差。’”
我们哭了。
整整半年,我们将这七处出土文献统称为《蓝鞋丛书》,交由国家出版局立项,编纂成七卷本大型史料汇编,并在南锣鼓巷纪念馆设立永久展区。每一本书展出时,旁边都放着一双复制的蓝布鞋,鞋尖绣着不同的花:梅花、兰花、菊花、荷花、海棠、牡丹、栀子??代表七位核心守护者。
展览开幕那天,来了许多人。有白发苍苍的老知青,拄着拐杖,颤抖着手指抚摸那些手稿;有年轻人带着孩子,轻声讲解那段几乎被抹去的历史;还有几位外国学者,专程从法国、日本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