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关于第三代诗/人的三篇评论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引言:舒婷与朱凌波的隔空对话
    舒婷:对第三代诗人的回答
    舒婷在《当代文艺探索》上撰文说,我也曾经想过中国诗歌如何走向世界这个问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样一种提法不仅曾经影响我,更刺激了一大批处在冲刺状态的青年诗人。经过考虑之后我突然想明白了在文学艺术中并不存在着世界锦标赛。假如真有什么世界纪录的话,也不是具体数字,能让你紧握双拳,两眼盯着它一寸寸接近。
    人类的前途是向未知发展,艺术创造不择道路,更不听从裁判的哨子指挥。仿佛突然间,诗歌界的后起之秀,已形成第三浪潮,淹没过一切规则和边界。
    他们称自己第三代人或新生代。并且自成体系地从文化、心理、语言旁若无人地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向我们指出极有意思的前景。
    这些果子还是青的,还很苦涩。但是他们已经勇敢地提出了:“地域性和民族性渐渐淡漠,只有真正个体的才是真正世界的。”
    对于年轻的挑战者,我要说,你已经告诉我们,你将要做什么,那么,让我们看看,你做什么了?因为,对于一个诗人,再没有比他们作品更雄辩的了。
    朱凌波:“第三代”做为朦胧诗后又一茬更年轻的诗人,“从中国的纵坐标看,还是从世界的横坐标看,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艺术行为都是十足的现代派了。他们正开展一场现代运动。
    朱凌波在《关东文学》87年6期上撰文说,第三代称谓已得到普遍认可,第三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流派性或群体性,在不断的组合?一分化一一组合?一分化过程中,必将产生独立而重要的诗人和诗评家。
    附:《不要玩熟了我们手里的鸟》
    一一舒婷谈诗歌创作中的“新生代”
    1986年11月13日《文学报》记者周导
    并同时刊登于香港《文汇报》
    “在中国当代文学国际讨论会上,舒婷向与会的朋友们提供了一条中国当代诗歌状况的信息:新时期诗歌正悄悄进行着一场新的革命,旗帜已打出来,朝此奔来的青春的脚步声明晰可闻。
    我们的诗歌创作队伍中,出现了自称为“新生代”或“第三代人”,并且自成体系地从文化、心理、语言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舒婷谈到他们这一代诗人和“新生代”的重要区别在于:他们这一代经历了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因而表现出更多的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他们是沉重的,带有更多的社会批判意识、群体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而“新生代”宣称从个体生存出发,对生命表现出更多困惑、不安和玄秘。“新生代”更富于现代意识和超越意识,从感觉、思维、想象、意念、情感、建构能力都试图达到一种“超文化”或者说是“非文化”的境界,他们在表现手法上一反意象化途径,追求淡化,崇尚自然口语,注重语感。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她认为“新生代”包括目前尚处于潜流的诸多派别,如以四川为重心出现的非非主义、?休主义和葬汉主义等,还有南京的韩东、傅立的感觉诗派,上海宋琳等人的现代都市派,黑龙江.朱凌波、浙江詹子林等人的体验派等等。
    去年已有人温和地提出“北岛、舒婷的时代已经PASS!”舒婷开玩笑地说,今年不同了,他们已经不客气地亮出了手术刀。她认为“新生代”对朦胧诗鼎盛时期的反动,这是值得欣喜的现象,所有新生事物都要面对选择,或者与已有的权威妥协,或者与其决裂。现代艺术的变更期是如此瞬息万状,哪一种流派都无法占据主流,谁都无法一统天下,我们应该欢迎这种眼花缭乱的局面,不要玩熟了我们手里的鸟。
    “新生代”中有些人认为“已完成了自己的座标系,完成了对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舒婷不这么看,她认为“新生代”才刚刚开始,他们中一些很年轻的理论家,比朦胧诗走得更远,确实提供了一个辽阔的可能性,如果成功,还将冲击小说和戏剧等其他领域。然而他们还没有相应的作品来验证他们的理论,虽然已经读到了不少有意思的作品,但能否有传世的诗作,还需拭目以待。舒婷用充满期待和不无忧虑的口吻说:不知道当前的浪潮为期有多长,会不会不待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就已分化消失?她说,艺术领域中任何新的探索都会是有意义的,即使有谁被抛弃,也犹如长江
    漂流遇险者那样,大家是不会忘记的。
    我们问起她自己的情况时,她说还是象去年在厦门说的那样,反对别人写她的专访或者印象记之类文章,因为,对于一位诗人,再没有比他的作品更雄辩的了。她还说,如果我们一定要记录的话,那她就闭起嘴一言不发。她说,她如今很少写诗,一个月平均只有一首,平时读小说比读诗还多,近来看了一些琼瑶的言情小说和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挺喜欢的。
    她最后谈到许多人问过她什么叫诗,她引用了法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