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新型材料(13.6k)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我当然知道。你们生产线兼容不了,就知道赖我们材料团队?”
    “这锅可不能甩给我啊。”汪怀君摊了摊手,满脸无辜,“技术难题,得大家一起扛。你们想办法提高材料稳定性,我们也得改造生产工艺,谁都别想偷懒。”
    “行吧,算你有理。”杨宁远揉了揉眉心,缓了口气。
    “那就这样,我们两边的团队都各退一步,我让实验团队再调整石墨烯的结构模型,你们生产线那边,看看有没有办法降低对材料缺陷的敏感度。”
    方东河一直在一旁静静听着,这时候插话道:“说得好。杨总和汪总,你们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系统适配’的问题。”
    “材料研发与工艺生产是相辅相成的,不是谁单独把事情做好就能解决的。我们要把这些细节问题,一层一层地梳理,逐一攻破。”
    白板被擦了又写,数据被反复推敲,所有人都忙得热火朝天。
    “杨总,关于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实验数据,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站起来,语速飞快,“它在低温环境下性能表现很好,但高温稳定性不如预期。”
    “那就继续测,找出高温失效的原因。”杨宁远一脸严肃,扭头看向汪怀君,“汪总,你们半导体那边,能否给我们一些高温工艺的环境数据?我们需要更贴合实际生产情况的反馈。”
    “这个好办。”汪怀君痛快答应,转头对身后的团队吩咐道:“把生产线上的工艺温度数据给杨总他们提供一份,包括气氛环境和时间曲线。”
    几位工程师埋头记录,飞快地将数据和任务分派下去。
    “我们各自做好分工,定期同步进度。”方东河总结道,“杨总,你的材料团队攻关晶格缺陷和高温性能问题;汪总,你们工艺团队做好接收反馈,升级生产线的兼容性。”
    杨宁远抬头看向方东河,露出一丝钦佩:“方总不愧是咱们星联的技术大脑,分工一出,大家心里就都有谱了。”
    “别捧我了。”方东河笑着摆手,“大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快点实现突破,星联的未来才更有底气。”
    数天后,联合攻关小组的努力初见成效。
    杨宁远拿着最新的数据报告走进实验室,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意,“高温稳定性提升了5%,晶格缺陷下降了8%。虽然还不完美,但至少有了显著的进步。”
    汪怀君也拿着生产团队的反馈报告走了进来,语气里带着点得意:“我们那边的生产线初步进行了升级,石墨烯材料在小批量测试中通过率提高了15%。看来,磨合期已经开始过去了。”
    两人对视一眼,竟然默契地碰了下拳。
    “合作愉快。”杨宁远笑道。
    “愉快个鬼。”汪怀君故作嫌弃地摇头,“这才哪到哪啊?接下来还得继续优化!”
    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这一刻,紧绷的气氛似乎稍稍舒缓了一些。
    星联大楼顶层,李凡的办公室。
    李凡拿着最新的进展报告,嘴角微微上扬。窗外,城市的夜景璀璨依旧。
    方东河站在他旁边,淡淡说道:“各个环节的磨合,初步有了成效。但我们必须继续提速,因为我们离10纳米突破的目标,还有最后的难关。”
    李凡点点头,将报告放回桌上,目光坚定:“这场硬仗,我们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只要继续保持这种状态,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窗外的夜风徐徐吹过,仿佛在为这场技术攻坚战加油呐喊。
    技术的黎明,终将到来。
    李凡端坐在办公室的办公桌前,眯着眼看着手中的报告。
    报告上是关于石墨烯与过渡金属硫化物材料的最新进展,数据变化之快,令他不得不对这项技术的突破速度产生深深的敬意。
    桌面上,台灯的光斑映照着他凝重的神色。
    窗外,城市的天际线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城市的喧嚣仿佛与这里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凡轻轻叹了口气,抬起头,望向窗外的远方。深邃的眼神中,似乎已经没有多少“迷茫”可言。
    “这些材料,的确是突破的关键。”李凡心中默默道,心底的那股坚定与果敢愈发强烈。
    他微微皱眉,想到接下来的决策。
    正如方东河所说,技术突破在这条路上只是一小步,真正的挑战,永远是在整合技术,提升生产能力,解决量产瓶颈的问题上。
    “10纳米的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距离突破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轻声自语,心中掀起一阵波澜。
    “进来。”李凡声音低沉而有力。
    汪怀君推开门,带着一张报告和一副严肃的表情走了进来。
    “李总,关于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实验进展,我们需要做出决定。”汪怀君把报告放到李凡面前。
    “我们的目标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