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徐常意不想再听龙锦超讲话。
他知道,龙锦超已经是铁了心要跟他偷换概念,决不会承认他是在冒领功劳的。
因此,他直接说:“龙锦超同志,我们的谈话到此结束。”
“下周一,我会到你们管委会进行工作调研。”
“希望你们管委会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听到徐常意要来调研,龙锦超赶忙回答说:“好的,徐副省长,我们一定做好相应的接待工作。”
徐常意冷声道:“什么接待工作。”
“我不需要什么接待,我要的是你们管委会这一年的......
泥土样本在无菌舱中缓缓旋转,显微镜下的碳化纤维层正被激光逐层剥离。苏晚盯着屏幕右下角的倒计时:**72小时14分33秒**??这是群鸣系统对高密度情感残留进行解码的标准周期。她知道,在这三日之内,必须完成心理拓扑建模、声纹逆向重构与空间回响模拟,否则神经接口将因持续高压负荷而烧毁。
窗外,青云湖的雾仍未散尽。那封匿名快递静静躺在操作台上,安全帽边缘布满刮痕,内衬皮革上刻着两个模糊数字:“07-19”。她查过全国矿难数据库,2007年7月19日,山西吕梁某私营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官方通报称“无幸存者”,事故调查报告仅用一页纸草草结案,责任人“已依法处理”。但民间记录显示,有十二名矿工曾坚持敲击管道七昼夜,直到声音彻底消失。
“他爬了三十米。”苏晚轻声重复备注里的字,指尖抚过神经接口的冷却管。金属触点微微发烫,像一颗搏动的心脏。
小林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台改装过的低频共振仪。“老师,我按您说的,把音频滤波器接到了地脉传感阵列上。如果井下真有人留下声波震荡记忆,我们或许能捕捉到地质层里的‘回声化石’。”
“不只是声波。”苏晚摇头,“是意志。一个人在绝境中朝着光爬行三十米,哪怕氧气只剩3%,心跳每分钟40次,他还在动??这种执念会渗进岩壁,变成地壳的记忆。”
她调出三维地质图谱,将吕梁矿区坐标导入系统。蓝光闪烁间,一段异常的地磁扰动曲线浮现出来:2007年7月25日凌晨2:18,该区域出现持续11分钟的微震波,频率集中在4.3赫兹,恰好与人类濒死状态下脑电波中的“临终清醒”区间吻合。
“就是这里。”她圈定位置,“第七天,他还活着。”
当晚九点,第一轮解码启动。安全帽上的血迹经DNA比对,属于一名叫赵德海的矿工,五十二岁,育有一子一女。他在事故发生前刚签完“自愿加班协议”,工资日结,无社保。系统从泥土样本中提取出微量有机物,成功还原出一段断续的呼吸节律,并在其间捕捉到极微弱的唇语震动信号。
经过七小时算法强化,声音终于清晰可辨:
>“柱子……撑不住了……老李你醒醒……娃儿还等着咱回家……灯……别关灯啊……出口在哪……我摸到了铁梯……就差一点……”
苏晚戴上全息耳机,开启沉浸式回放模式。瞬间,黑暗降临。
她“看见”了:头顶碎石不断坠落,空气中弥漫着硫磺与焦肉味。一只手紧紧抓着安全帽,另一只手在地上摸索前行。远处传来同伴的呻吟,很快归于沉寂。他的膝盖早已磨破,裤管浸透血泥,但他仍在爬,嘴里反复念叨:“不能睡……女儿明天开学……得给她买新书包……”
画面突然剧烈晃动,似乎他撞上了什么障碍物。接着是一阵急促喘息,然后??
>“有人吗?!救……救命!!我们在下面!!还有人活着!!”
嘶吼撕裂了寂静。紧接着,上方传来脚步声、说话声,但听不真切。那人猛地挺起身,用尽全力拍打管道:
>“上面的同志!听得到吗?东巷三区还有六个人!!求你们挖快点!!氧气快没了!!”
回应他的,是机器启动的轰鸣,以及??混凝土浇筑的声音。
苏晚猛地摘下耳机,胸口剧烈起伏。她的脸颊已被泪水浸湿。
“他们封井了。”她喃喃道,“明知底下有人,还是封了。”
小林站在门口,脸色惨白。“我刚查了当年救援记录……说是‘二次爆炸风险过高’,所以决定注浆封闭矿井。可……可那是在第八天才下的命令。第七天晚上,他们明明听到了呼救声。”
苏晚打开国家应急管理系统公开档案,输入关键词“吕梁矿难封井决策”。搜索结果为空。再试“赵德海”,跳出一条民政补助发放记录,备注栏写着:“非工伤,家属已签谅解书。”
“谅解?”她冷笑,“一个连尸体都没捞出来的父亲,怎么‘谅解’?”
凌晨三点,她再次连接群鸣主网,将初步数据加密上传至“星火档案”第十三号节点,并标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