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申报》转载,民间沸腾!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任何时代,统治者都是最先知道消息的,然后根据情况,再决定要不要封锁,愚昧百姓。
    但是此刻的清朝,内部千疮百孔,外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所以很多东西都不讲究了。
    从后世的观点看,1901年的清朝是典型的小政府。
    即在很多领域,清朝都没有实质的管理权,完全是自治。
    这种情况下,报纸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就会极度发达。
    所以哪怕是封建时代,国内现在也有了几家报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申报》。
    它于1872年在上海创刊,创办者是英国商人,美查。
    美查创办《申报》后,认为华文报纸如果想在清朝生存和发展,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
    因此他直接从清朝招募华人主笔,放手让他们去做。
    从一开始,《申报》就主打文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以一般百姓为读者对象。
    通过不断改进报纸的形式和内容,很快就战胜了竞争对手《上海新报》及其他华文报纸。
    内容包括国家政治,风俗变迁,中外交涉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等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上到清廷秘闻,下到市井琐事,无所不包。
    销量也从最初的600份,增加到1901年的几万份,成为清朝第一大报。
    美查也把在华的所有资产,包括《申报》全部处理,回英国养老去了。
    《申报》基本就是国人自己的报纸了,由国人编辑、印刷、售卖。
    如今的总主笔(总编)是江苏人,黄协埙(读勋)。
    他下面还有金剑花、雷瑨、赵孟遴三个主笔。
    黄总主笔此人,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上任后,一改前几任总主笔改良济世的办报风格,变得腐气十足,保守忌讳,读之味同嚼蜡。
    因此《申报》的名誉也大受影响,销量大跌。
    此刻,申报馆内,黄协埙和三位主笔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不行,《泰晤士报》对李奇维的这篇报道,内容狂妄,言辞激进,不易转载社评。”
    雷瑨是个暴脾气,“黄总主笔,你这也不给写,那也不给评,我稍微多说点,就被你删去。”
    “那还办什么报纸,不如现在就解散,我们都回去种地吧。”
    金剑花此时也附和道,“李奇维以弱冠之龄,就能海外扬名,让洋人都尊崇他为科学家。”
    “这简直是极大振奋民心的好事啊。”
    “如今清朝懦弱,华夏被列强肆虐,百姓见洋人无不畏畏缩缩,敬如神鬼。”
    “我们更应该大力宣传李奇维之事,以证明我华夏人才辈出,非落后之民族。”
    “黄总主笔,请三思啊!”
    黄协埙看着手下两位得力干将,叹道:“哎,你们总说我保守,说我字字斟酌,唯恐略触忌讳。”
    “我这是保护申报,保护我们自己啊。”
    “两三年前的各种变法维新,难道诸位都忘了结局吗?”
    “你们是骂的痛快了,可是考虑过影响吗?”
    说完,他忽然显得落寞不已,就连雷金二人,也顿时语塞。
    这时,最后一位主笔赵孟遴说道:“总主笔,非也。”
    “我曾听闻,就连当朝光绪皇帝,也对李奇维盛赞有加,直呼其为青年俊才。”
    “可见他圣意眷宠,简在帝心。”
    “再者,《申报》之事,清政府无权管辖,此乃西方所倡新闻自由也。”
    “我等既然从事新闻一道,自当恪守己志,如实报道。”
    “更遑论李奇维这种,少年英才,为华夏正名之喜事,当大报特报。”
    “请总主笔明鉴。”
    面对三人的请求,黄协埙最终还是妥协了。
    不过他却要求一个最低底线,“切不可煽动民意,解释诺奖原委即可。”
    三人大喜,随后立即开始转载及社评工作。
    这可不是简单地就把《泰晤士报》的内容翻译一下就行,而是要转换成清朝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
    比如,你得解释物理是什么,诺贝尔奖是什么等级的奖励,李奇维的成就具体有多大等等。
    这非常考验主笔自身的素养和积累。
    为了力求准确,金剑花三人甚至找到了洋人,帮助他们弄清楚一些专业问题。
    终于,1901年11月1日,最新一期的《申报》出版。
    李奇维在英国的事迹,足足占据了报纸一大半的版面,堪称超级头条。
    当天1000份的《申报》刚一上市,就被抢售一空。
    此时的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已经几十年了,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在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商人、士绅、读书人、工人、手艺人、留洋归来的人、外国人等等。
    他们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