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76章烈火燎原与铁血围剿(第1/2页)
华夏护国军在武昌的崛起,以及太行、沂蒙、胶东等敌后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如同在干涸的草原上投下了无数火种。
这些火种借着“开封大捷”的东风,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开来,短短时间内,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星火燎原、不可遏制的燎原之势!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反抗的烈焰从各个角落喷薄而出:
江淮地区
原本各自为战的小股水匪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专劫北上漕运船队,
运河时断时通,北京的“粮袋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漕粮北运几近瘫痪。
赣南山区
依托复杂险峻地形建立的义军山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他们频繁出击,灵活机动地攻打防守薄弱的县城,
破城开仓放粮,救济贫苦,震动了整个江西巡抚衙门,地方官府疲于奔命。
西北地区
回民、汉**合的抗清武装,充分利用骑兵的来去如风之优势,神出鬼没地袭击清军驿站和粮草转运台,
搅得西北大地风声鹤唳,清廷的西北粮道与通讯线被搅得支离破碎,不得片刻安宁。
直隶地区
甚至就在京畿附近的直隶腹地,也出现了号称“华夏北伐先遣队”的小股人马,
他们昼伏夜出,破坏官道桥梁,袭击零散清军巡逻队和补给车队,虽规模不大,却因其迫近京畿而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天子脚下亦非净土。
文一时间,清军控制的广袤区域仿佛成了一个千疮百孔、
到处漏水的破船。
县城频频告急、粮道屡屡被断、漕运严重受阻的告急求援文书,如同漫天飞舞的雪片一般,日夜不停地飞向北京城,层层叠叠地堆满了摄政王多尔衮那宽大的紫檀木案头。
头紫禁城,武英殿。殿内檀香缭绕,却驱不散那沉甸甸的压抑气氛,凝重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摔在地上。“太行山匪!沂”多尔衮面色铁青,额头青筋如蚯蚓般暴跳,他猛地将又一封来自山东的紧急军报狠狠摔在地上,绢帛奏章在金砖上散开。
清颜面何存?!”
殿内群臣噤若寒蝉,无人敢在这个时候触怒这位权势熏天的摄政王。
他们简直无法无天!心里清楚,这已不是威严何在?!
殿内侍立的满汉群臣个个噤若寒蝉,垂首屏息,无人敢在这个时候去触怒这位权势熏天、脾气暴烈的摄政王。
他们心里都如明镜一般清楚,这已不是往昔零星的“匪患”,
而是一场有严密组织、有明确反抗纲领、并且得到了南边那个“华夏护国军”源源不断支持的全面性反抗浪潮,其势汹汹。
“调兵!给本王把这些星星之火,彻底扑灭!绝不能让他们成气候!一个都不准放过!”
多尔衮如困兽般咆哮着,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
清廷这个庞大而冰冷的战争机器,在最高统治者滔天震怒的驱动下,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疯狂速度运转起来。
多尔衮展现了他一贯的铁血手腕,不顾部分大臣关于“兵力捉襟见肘,亟需稳固后方根基”的苦苦劝谏,
强行从辽东、宣大等相对稳定的防区,以及正在江南前线镇压南明残余势力的战场上,
紧急抽调了一批久经战阵的八旗精锐和大量绿营兵,仓促组建了数支强大的“剿匪”兵团,由他的心腹悍将统率,杀气腾腾地分赴各地。
太一场残酷至极的围剿与反围剿斗争,骤然在全国各地拉开血色的序幕。
清廷任命以勇猛凶悍著称的鳌拜为山西河南总督,全权负责清剿太行山覃宏武部。
鳌拜率八千精锐(含两千剽悍的八旗骑兵),采取“堡垒推进,梳篦清剿”的毒辣战术,在山区外围交通要道和制高点处修建大量碉堡、哨卡,步步为营,铁桶合围,逐步向内压缩覃部的活动空间。
同时实行更为残酷的“坚壁清野”政策,将山民强行驱赶出世代居住的山林,集中看管,焚烧村庄田舍,捣毁一切可用之物,企图彻底断绝根据地的物资来源和兵源补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6章烈火燎原与铁血围剿(第2/2页)
覃宏武面临空前的、令人窒息的压力。
他试图利用熟悉的山地地形节节抵抗,不断骚扰清军。
但在清军绝对优势兵力和严密封锁的铜墙铁壁下,根据地范围不断缩小,回旋余地日蹙,部队在惨烈的消耗战中伤亡惨重。
在一场至关重要的阻击战中,他麾下最为倚重的猛将赵大山,为掩护主力转移,毅然率领一营士兵死守一个狭窄山口,浴血奋战一昼夜,
打退清军无数次冲锋,最终全营将士壮烈牺牲,赵大山身中数十箭,力战至最后一息,倚靠山石,怒目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