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大捷、官渡受降【求订阅】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天色迟暮。
    袁绍呆坐在官渡大营中。
    营外充斥着喊杀声。
    兖州军正发起最强猛的攻势,同时不断往营地内射箭,连箭杆上都刻着招降的字迹:投降不杀,既往不咎!
    人心浮动,断粮,归路的渡口也被切断。
    越耽搁下去越被动,早投降还有活路。
    攻营的曹军,齐声呼喊招降,声音不断涌入袁军大营。
    这种时候,还有多少人会为了他袁绍,死战到底,不惜性命!
    袁绍脸色苍白,双拳紧握。
    他不服气,不服!
    部众为什么要叛他?!
    他没想到久经战阵的宿将淳于琼,重兵布防,竟然在短短时间里,被曹操击溃。
    接到乌巢被攻占的消息时,袁绍并没死心,马上传讯,重新布防了黎阳。
    冀州的留守部众,抽调兵力,全力严防黎阳被袭。
    却不知正好中计。
    曹操命令赵云转攻渡口,用兵就像脑筋急转弯,袁绍没转过来。
    他接连被曹操意料之外的攻势,打懵了,感觉曹操在耍赖。
    这打破了袁绍对军事的理解。
    他在治政能力上,军事能力上,确实不如曹操。
    但他对官渡之战的部署,其实没有大问题,一开始就决定用兵力优势,逼曹操打大会战。
    问题是弓弩之利,挖掘地道,强攻猛打的正面碰撞,都没占到上风。
    在曹操选择的官渡战场上,继续打。
    袁军的三板斧用完,开始较量军事实力,用兵方略,形势就急转直下。
    麹义也不是曹操的对手。
    其实在数日前,张郃劝过袁绍,让他全力防备乌巢。
    但袁绍没听。
    他是那种平时犹豫不决,可关键时刻,最相信的始终是自己的人。
    他想反过来利用形势,曹操去打乌巢,他就去打曹军大营,全力攻破其主营地。
    然而淳于琼一晚都没守住,就败了。
    逃回来的溃兵说,曹军天兵神降,转眼就将淳于琼生擒,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他们所有的防务,就此被打乱。
    袁绍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拒绝了张郃的提议,导致其生出离意。
    他和高览,为什么会轻易投降。
    这就败了吗……袁绍紧握的双手,因用力过猛而发白。
    就这么输掉官渡,输掉了兖州和冀州的对垒。
    输掉了曹操和他袁绍间的交锋。
    回头看向榻上脸色苍白,呼吸细弱的长子袁谭。袁绍胸膛起伏,血气逆行,嘴角溢血。
    营地外,喊杀声愈盛。
    ————
    张郃与高览,并肩策骑,带领他们麾下的部众,来到乌巢城外。
    降曹不是临时起意,曹营早有兵马来策反过。
    但当时被两人拒绝了。
    到官渡之战,冀州军越来越不利,张郃屡次进言,袁绍不纳。
    其投降的念头,才像是种子发芽般,变得茁壮起来。
    当得知乌巢被占,渡口重归曹军掌握,粮备已失。
    袁绍带领兵马反扑,除了增加消耗,一无所获。
    张郃,高览便决定降曹。
    兴平元年的一月,寒风拂面。
    乌巢城门大开,曹操亲自出迎,迎高览,张郃的献降。
    这两人降的好,可为表率。
    他们的投降,会让失败的恐惧,在袁军大营中决堤般不可阻挡,持续扩散。
    袁军完了。
    张郃,高览的归降,不仅代表他们两人。
    还代表他们背后各自归属的利益,代表着冀州此时愿意归降兖州的士族集团。
    袁绍在官渡聚集的主力兵马,近十五万大军。
    高览,张郃带来超过七万人,正好一半。
    历史上的曹操,在官渡的受降时,做了两件事,一个英明,一个残暴。
    因为残暴和任性的举措,损失很大,让本来归降他的冀州士族,又纷纷反叛,回头再次支持袁绍,从而延缓了北方的统一。
    他所做残暴的事情,就是坑杀了张郃,高览带来的大部分降卒,多达数万人。
    其中一个原因,是曹操对袁绍的忌惮,怕这些人反复。
    凭袁绍的声望,并非没有可能再聚拢这些人,重归其麾下。
    如果这数万兵马,投过来是权宜之计,曹操就反受其害。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粮备的限制。
    养活这多出来的数万降军,会很吃力。
    但现在,曹操留下了乌巢的大批粮草,没像历史上一样烧掉。
    而兖州的强大,亦足可容纳这数万降卒。
    也是因为自身的强大,曹操并不担心这些人再反复。
    这一战,会让天下人看清他曹操的霸主身份。
    只有跟着他,才有前途。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