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各州郡的秋税结果已全部核算完毕并呈报中枢,随着最后一批数据的汇总,度支衙门终于得出了最终的岁入总额:春税与秋税相加,岁入总计达到了一百零四亿钱!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标志着朝廷真真切切地、
完全依靠正常的税收,突破了百亿钱的大关。
当然,这巨额的财富并非能一次性、完整地进入洛阳的国库。一套复杂而必要的财政分配体系随之启动。首先,各州都需要根据规定,截留一部分钱粮用于本地的行政开支、官员俸禄及必要的地方建设。其次,是重要的转移
支付,例如较为富庶的冀州、青州,每年都需要按比例调拨相当数量的钱财,专项用于支持地处边陲、军事压力重大的幽州,确保其边郡的防务、行政和民生支出能够正常运转,这是维系帝国北疆稳定的重要财政手段。最后,剩
余的部分才会通过漕运系统,历经千辛万苦,逐步转运至洛阳和朝廷指定的其他重要仓储。
但无论如何核算,“岁入一百零四亿钱”这个核心事实已经确立。基于此,朝廷也正式在朝会上通过了新财年的预算案,总额定格在一百亿钱。这是一个量入为出,同时又充满雄心的预算,标志着帝国的财政管理进入了一个规
模空前,规划性更强的新阶段。朝会决议通过,此事便成定局,成为了接下来一年中,整个帝国机器运转的财政基石。
与此同时,另一份来自实干部门的奏疏也呈递到了刘辩的案头。他展开由将作大匠提交的关于官营冶铁工坊产量的报告,脸上不禁露出一抹欣慰而笃定的淡淡笑意。
报告显示,截止目前,官营冶铁工坊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十七万石(约合五千吨),根据目前的产能和趋势,全年官营钢铁产量预计将突破二十二万石(约合六千七百吨大关!
而这还仅仅是官营体系的产出,若再加上民间众多私营冶炼工坊的产量,全国全年钢铁总产量已然接近了三十万石!
在这个时代,这是一个足以令人振奋的,了不起的成就!
钢铁是帝国的筋骨,其产量的提升,意义远不止于账面上的数字增长。
朝廷能够动用的钢铁数量大幅增加,意味着可以铸造更多的兵器、铠甲来装备军队,打造更多的工具用于官营工程,修建更坚固的城防设施。
而且随着产量的提升,钢铁的市场价格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这背后改进后的水排大规模投入使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项关键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鼓风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使得冶炼的总体成本得以控制甚至在规
模效应下有所下降。正是这种技术革新带来的成本优势,才使得官营工坊能够在投入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产量的大幅跃升。
更廉价,更易获得的钢铁,意味着农具、工具可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更新换代,这不仅能直接提升农业耕作和手工业生产的效率,更能间接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活跃与发展。
而这一切,也终于让刘辩心心念念的一项重要农具:曲辕犁的造价成功下探到了三千五百钱一架。
对于曲辕犁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究竟能发挥多大的威力,刘辩本人并非农学专家,无法给出精确的量化数据,毕竟这东西尚未经历过大规模农田实践的检验。
但是,它既然能在华夏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如此显赫的名声,被后世誉为标志着犁耕技术成熟的典范,那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尤其是在水网密布,田块相对狭小的南方地区,它理应比现在普遍使用的长直辕犁更具优
势,是开垦水田、提高效率的潜在利器。
在刘辩的规划蓝图中,曲辕犁将与农兵团紧密配合,共同构成南方开发战略的核心驱动力。
他迫切希望这一次的技术投入,能给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带来一次显著的提升,让那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在耕种效益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准备以农垦兵团的名义,向少府下达订单。”刘辩召来了大司农陈琳,直接下达了指令,“初期曲辕犁的订单量,先定为三万架。”
陈琳听闻这个数量,脸上不禁露出一丝迟疑和肉痛的神色。
作为掌管国家财政收支的大司农,他对价格尤为敏感:“陛下,这曲辕犁......造价高昂,几乎是现有耕犁的两倍。它......真有传闻中那么厉害,值得如此巨大的投入吗?”
他并非有意抗旨,而是职责所在,必须为国库的精打细算负责。即便这笔钱是算在农兵团头上,不用再另行支出,但是农兵团的钱也得精打细算啊!
刘辩理解陈琳的顾虑,陈琳毕竟还没有接触过这个东西,只是耐心地解释道:“价格上,它目前确实是贵了一些,这一点朕很清楚。但是它的优势也同样突出,它操作起来更加灵活省力,能够有效减少对耕牛数量和体力的依
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