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罗采薇怕女儿去当事人面前说。
赶紧提醒霍以璇,“以璇。”
霍以璇捏捏荟荟的小脸蛋,轻声说道,“长得丑想得美的人就是癞蛤蟆。”
荟荟听不明白。
蹦蹦跳跳去玩小草了。
小八起身。
去找霍长亭。
因为她看见了裴依然搬着小板凳,坐在了霍长亭身边。
反倒是孙修一个人漫无目的的绕着水库闲逛。
孙修看见小八。
忽然朝着小八走过去。
擦肩而过的时候,孙修忽然深吸一口气,“好香啊,嫂子。”
小八的脸色彻底蒙上一层阴翳。
孙修继续说道......
暴雨倾盆而下,怒江峡谷如被天幕撕裂,浑浊的江水咆哮着冲刷岩壁,激起数丈白浪。林晚秋站在机场外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山体滑坡扬起的泥雾,耳边是雷声与风啸交织的轰鸣。她手中的骨笛已被雨水打湿,却仍贴在唇边,一遍遍吹奏着乌兰教她的那段调子??低回、悠长,像一头孤狼在雪原上呼唤失散的族群。
“这条路至少要断三天。”周承宇收回卫星电话,眉头微蹙,“当地向导说,独龙族祭典‘哭婚节’就在后日,若不能按时抵达,恐怕错过最核心的仪式。”
林晚秋点点头,目光未移:“那就等。”
她不是任性,而是忽然明白:有些声音,并不急于被记录;它们需要等待,需要一个对的人,在对的时间,以对的心境去承接。就像南塘的鼓,沉寂百年,只为等她那一掌轻触。
他们在机场旁的小驿站住下。屋子简陋,木板墙缝漏风,屋顶滴水成线,但她反而觉得安心。这种潮湿、闭塞、与世隔绝的氛围,恰似母亲笔记中描述的六十年代闽西村落。她翻出那本烧焦边角的手札,一页页重读,指尖抚过那些泛黄纸张上的墨迹,仿佛能听见母亲当年执笔时的呼吸。
深夜,雨势稍歇,窗外虫鸣渐起。她正整理设备,忽听隔壁传来一阵极轻的哼唱。
那是《送郎调》的旋律,但节奏更缓,音色苍老,带着一种近乎呢喃的哀伤。
她猛地抬头,看向墙壁。这歌声……不在录音里,也不是广播。它是活的,从隔壁房间飘来的。
她披衣起身,轻轻推开门。走廊昏暗,只有一盏油灯摇曳。对面房门虚掩,灯光从中渗出。她走过去,敲了敲门。
歌声戛然而止。
片刻后,门开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妇人站在门口,身穿靛蓝粗布衣,头裹黑巾,脸上沟壑纵横,眼神却清亮如泉。
“你是……听到了?”老人用汉语问,口音浓重却清晰。
“您也会这首歌?”林晚秋怔住。
老人沉默地侧身让她进来。屋内陈设简单,一张床、一炉火、一架竹编歌篓。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照片:一对青年男女站在梯田前,女子穿着独龙族传统彩裙,男子则是一身汉装。
“这是我妹妹。”老人指着照片,“她嫁的是福建人,叫林振邦。”
林晚秋心脏骤停。
又是这个名字。
“他们相识于1963年,他在云南支边,她是村里的歌娘。两人相爱,定下婚约。可后来他单位调令下达,必须返闽。临行前他说:‘等我安顿好就来接你。’可从此再无音讯。”
老人坐下,火光照亮她颤抖的手:“我妹妹不信他负心,日日唱《送郎调》,唱到嗓子出血。第三年冬天,她在江边投水。尸体捞上来时,手里还攥着一封没寄出的信,收件人写着‘林振邦’。”
林晚秋喉咙发紧:“您……知道他是哪里人吗?”
“福建永定。”老人缓缓道,“他说他家住在一座圆楼里,姓林,祖上三代行医。”
血液在她耳中奔涌。
永定承启楼,林家,婚书上的名字??林振邦。
母亲遇见的那个欲嫁不得的女子,竟是这位独龙族歌娘?而她们所追寻的《送郎调》,竟横跨两地、贯穿两代,成为一条隐秘的血脉回响?
“您妹妹……有没有留下什么?”她声音微颤。
老人从歌篓底层取出一只陶罐,打开后,倒出一段卷曲的树皮纸。上面用炭笔写着几行歌词,末尾署名:“阿?,癸卯年霜降”。
林晚秋小心翼翼接过,展开细看。这并非普通的民谣抄录,而是一份“哭婚歌”的变体版本,其中夹杂着大量即兴吟诵,字句之间充满控诉与追问:
>“为何你走时不回头?
>为何你信不来如水流?
>我为你守三载寒暑,
>你却让我独赴黄泉路。
>若你还记得我的脸,
>请让风带来一声叹。
>若你已将我忘干净,
>也求大地替我传音??
>我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