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丰收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嗨,还不到一两银子呢,够吃到明年夏天了,我家大牛能吃的紧,草哥儿又嚷嚷着要吃白面馒头,我让他娘也学学白面馒头怎么个法子做。”
    他说完将车驾到自家院子门口,草哥儿和村里其他小哥儿玩作一团,看见他爹架着牛车回来迈着小短腿就往这里跑,“爹!爹!让你给我买的发带买了没?我要红色的!”
    陈二一把抱起小儿子,“买了买了,是红的,五文钱一根,赶上一斤糙米喽!”
    草哥儿才不管什么糙米多少钱,他就是要他的红发带,这是他爹出门的时候答应给他买的。
    可惜拿到手还没来得及跟小伙伴炫耀,就被他阿娘要了过去,“娘先给你留着,要不你出去玩弄丢了多可惜?过阵子娘带你上集市去,穿的漂漂亮亮再戴。”
    草哥儿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儿,听到去集市又欢喜起来,“好哦,好哦,去集市喽,到时候我要吃糖葫芦!”
    “爹给你买!”陈二一口答应,然后被自家婆娘拧了一把,“这也要那也要,家里房子盖完大牛也该议亲了,买什么买。”
    村民们又酸又涩的看着陈家欢欢笑笑的,心里琢磨着从他这儿买些甘蔗种,明年开春自家也种上几亩,哪怕没有陈家挣得多,十两银子也是好的。
    ——
    腊月初,糖坊还没停工,王赵两位商人已经拉着先熬制出来的红糖走了,赫山糖坊物美价廉,市场空缺,相信明年更会吸引大批的商人前来。
    祝三爷是最后走的,他带了五车孟晚给他收拾出来的赫山特产,和给琼娘的满月礼。托他在路过扬州的时候给项先生留下一车,回京后送林师兄家一车、祝泽宁一车、已经赴京准备明年春闱的吴昭远一车,再就是回昌平后宋亭舟恩师聂先生一车。
    孟晚送祝三爷的时候不好意思的说:“三叔带货就已经很不方便了,每年还要替我送年货。”
    “跟三叔说话还这么外道可就不对了,知道你们在这儿好好的,长辈们就安心了,东西我都会带到,你们且放心,明年三叔还来看你们。”祝三爷一开始让儿子交好宋亭舟可能是抱着商人利益角度,想让好生带带差生,可这些年相处下来,早就把宋亭舟和孟晚当作自家孩子,每次离别也都是不舍的。
    “三叔,你今年给我带的种子挺好,我种出来好几种,明年若是去旁的地方走商,记得再帮我捎来些。”孟晚嘴上说着不好意思,实际上没拿祝三爷当外人。
    祝三爷上了马,“好,三叔帮你找来。景行,快带晚哥儿和阿砚回去吧,外头风大,别冻着了孩子。”
    “三叔珍重。”
    宋亭舟携孟晚目送祝家的车队渐行渐远,这才一手抱着阿砚,一手牵上孟晚往家里走去。
    “今年的税有一半都收齐了,对朝廷的欠款也补上了三分。”宋亭舟平淡的说着前几任知县遗留的问题。
    祝三爷走得早,如今天还没大亮。阿砚趴在宋亭舟肩上闭着眼睛,落下一片浓厚的阴影。他眼睛长得和孟晚一模一样,睫毛也是又长又密,睡着的时候乖巧可爱。
    孟晚怜爱的亲了亲阿砚白嫩的脸蛋,替他将斗篷上的小帽子掩紧,“十里八乡的甘蔗收的也差不多了,除了留下些存苗的,还剩一批堆在糖坊里,慢慢熬就成了。等明年这些糖商知道了时间,以后都年后再来赫山进货,糖坊就不用像前阵子一样拼命赶工了,把碧云也累的够呛。”
    “对了,这个赵糖商也有意思,走之前悄悄找到我,竟然连明年的定金都要先给我。”孟晚现在想想对方的举动还觉得好笑。
    街上有小孩在放炮竹玩,怀里的阿砚被惊到了,闭着眼睛小声抽泣。宋亭舟安抚的拍了拍他,“他是要向你示好?”
    “应该是吧,这群商人精明的很,不知道又想到哪儿去了。”孟晚脚步加快几分,远离了放鞭炮的区域。
    宋亭舟捏了捏自己掌心的手,“你也辛苦了。”
    简简单单的一句关心的话,也能让孟晚心里泛甜,“辛苦也值当,我的小金库又添了不少。”他们不贪不骗,挣得每一笔钱都干干净净,又能带动当地百姓发展,花出去的时候都安心。
    两人都辛苦了一年,年底略清闲不少,却还是有其他的事做。林易从扬州找了位烧窑的工匠前些时日终于抵达了赫山,还是托林易的面子拖家带口的来。
    此人姓徐,祖祖辈辈都是烧窑人,还曾在京中烧过官窑。只因得罪了人差点死在盛京,因念着同乡之情被林易随手救下,感激林大人救命之恩,这才二话不说带一家老小从扬州到偏僻的岭南来。
    孟晚处事之道如今愈发娴熟,不光在城中买了座小院给他们住,还安排徐家人到他开的店铺中上工。毕竟没有后顾之忧,烧窑人才好专心为他们做事。
    宋亭舟时不时就去城外窑场查看进展,县城里不同用料的路也越铺越多,铺满了之后就往城外铺去。
    不光如此,今年的赫山县衙也多了项往年没有的差事。
    “岭南之地本就山匪众多,西梧府因为穷困潦倒,反而还算安定。但钦州一直是整个岭南最乱的地方,前些日子邸报上说西南边境动荡,那边的匪寇很有可能会往岭南内部逃窜……”
    宋亭舟说完后对下首的黄巡检和新任典史陶九说道:“这些日子可能要辛苦你们带领手下的捕快和衙役多多巡视村庄,特别是红山红泥两村。今年两村甘蔗丰盛,家家户户手里都有余钱,若真有匪寇恐会被盯上。”
    黄巡检和陶九神色都是一凛,他们一个家里是地方乡绅,一个全家都住在红山村。听宋亭舟说的严重,难免心中不安。
    县丞听到这里恭敬地对宋亭舟说:“大人,听闻芦云镇童家也雇人种了甘蔗、建了糖坊,要不要派人去传个话嘱咐一番。”
    童家除了红山和红泥两村的地外,其他村子还有上百亩地,本来村民们是不想与他家为伍,可送上门的工钱谁不想赚呢?谁都想成为下一个红山村。
    可是童家的地是好地,买的一车车甘蔗种苗却被扬州商人给坑了,糖坊大致建了个雏形,卖童家种苗的扬州商人便卷了钱跑路。
    也是童老大当时信心太过,认为一个小哥儿都能成事他们童家为何不能?孟晚说的什么扬州人质朴,买甘蔗种苗便上杆子教他建糖坊的鬼话也信了。
    连祝三爷这样精明的商贩入了扬州都要吃瘪,遑论他家就是纯纯的地主,也妄想一蹴而就,不骗他们骗谁?
    就是不算买种苗的银钱,甘蔗已经种下半年,总也不能拔出来再种稻子。童老二咬咬牙,只能硬着头皮将糖坊大致建完了。
    收完自家地里的甘蔗,往糖坊一拉,出来的成品不是稀糖浆,便是火候过大,口感焦苦的糖。
    宋亭舟没有过多犹豫,“通知。除了童家,其他乡绅地主,平民百姓都要对其复述一遍我说的话,年前叫所有村子的里长来县城见我。”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