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个想法本身很酷。
开篇写着“真实事件改编,内容纯属虚构”,两头的优势都让它占了!
我觉得无论从特工小说角度,还是南北半岛问题来看,哪怕是仅从“工作”这个小切口看,这部小说都让我眼前一亮。
从特工看小说角度,它很精彩。
从南北半岛问题看,它完全不落俗套,实际讲的是不同体制下的两个个体,因为价值观认同,而“文死谏、武死战”般地反抗体制,并最终真让他们给做成了,这非常浪漫化,超越国家对立,也超越简单的兄弟情义。
如果仅从“工作”这个切口看,普通人也非常能共情,它在说如果在工作中发现领导、乃至整个公司都在说一套做一套,是选择同流合污还是坚持自己认的一套。
小说结尾非常动人,隔着欢呼的人群,两个男人遥遥相望。
那一刻,所有标签、隔膜、历史的包袱都不存在了,他们走向彼此,他们不止是朋友,更是我们常听但从未真正明白的那种关系:同志。”
中年男人写完,便是发表上去,接着写《投名状》的评论。
“究竟,什么是政治?
在看过《投名状》之后,想要诉说的感觉,从胸中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庞青云,赵二虎与姜武阳结下投名状,从此要同生共死。
小说开始并没有说这个从死人堆里回来的庞青云,究竟心怀什么大业,只是他处处比土匪出身,字也不识的一根筋赵二虎要精明厉害得多。
姜武阳似懂非懂,但是觉得庞青云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残酷是残酷了些,但,他们这种人,本来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匪盗出身,空讲仁义道德也没什么意义。
随着情节的展开,这个庞青云,一路杀将下来,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他什么都能抛弃,尊严、信义、情谊统统踩在脚下,他可以为兄弟的性命难过,却绝不会临阵手软,说“杀”的时候毫不犹豫,成大事者果然凛冽无畏,风采蔚然!
从赵二虎的一根筋原则角度看来,庞青云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是个言行不一的虚伪分子,尽管他本身并不怕死,但前后种种变化对,比以及他在朝廷上那卑躬屈膝的样儿,赵二虎若说庞青云是个伪君子大概没人会有异议。
姜武阳的原则比赵要松散些,他在所谓“大事”、“百姓”、“天下安危”等等大词大义当中,本来就稀里糊涂晕头转向。
他能够理解并把握住的就只有那一个投名状:乱我兄弟者,必杀之;杀我兄弟者,必杀之。
他只要兄弟相安无事,彼此向着共同目标迈进,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对于庞青云究竟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究竟是深明大义还是吃里扒外他并不太在意。
我觉得在姜武阳与赵二虎共同跟随庞青云的过程中,姜武阳过得更为清楚明了,也没什么太多的内心挣扎。
庞青云才是真正有趣的主角。
说他虚伪吧,确实,他一边劝诫土匪出身的兄弟们,不能任意杀戮百姓,转过头来只要阻碍了他的大业,不管是谁他杀起来却眼皮都不眨。
可在战场上挣命的场合,他比谁都勇猛,他绝不贪生怕死,对兄弟甚至可说是肝胆相照!
我们也可以评价庞青云心性暴虐,冷酷无情,为了他的一己私利视兄弟情于不顾,是个彻头彻尾的反派奸角坏蛋。
可庞青云荣任江南巡抚之后,在金銮殿里为江南百姓向太后请愿也是事实,在苦攻苏州不下的时候,他与大家一起挨饿,半点没少为士兵的饱暖操劳。
这个庞青云是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大业绝对不仅仅是扶摇直上青云那么简单。
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普通的荣华富贵想必并非他眼中之物。
他冷血甚至残暴,但这并非天性使然,他的残暴都是计算过的,总是应对某种情况的最优对策,连姜武阳都总说,“我知道大哥是对的”。
这样一位人中豪杰,如若最终得势,那身后评语应是“深切缅怀我们伟大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造成这种矛盾的最根本原因,我觉得正是庞青云的“大业”。
诚然,他是有野心的人物,但他的野心并非谋一己私利。
这个从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斗士,经历了战争的血火洗礼,尽管小说并未明确点破,我认为他的大业应是天下,是真正的守一方平安,保百姓安居。
就算退一万步,也是要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们吃饱穿暖,再也不受欺压。
这样的人生目标,用“野心”来评价有点不够公允,至少也应该是个初级革命者,心系百姓,情连八方,说高尚也毫不为过。
庞青云不够高尚的,是他实现高尚人生目标的手段与过程。
他为了拿下舒城,让士兵们打人海战,明知是送人上鬼门关也要咬紧牙关鼓励将士们拼命。
他为了攻克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