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特工》 《投名状》同时爆火,三家杂志社共同催稿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州,可以向昔日死敌借粮,用城破后百姓安危作为交换筹码。
    他为了节粮备战,可以乱箭射死手无寸铁的俘虏。
    他为了仕途通顺,兄弟的性命也可双手奉上。
    是的,我们可以责备他无情无义无原则,但假若自己处在庞青云的位置上,“大哥做的是对的”,你的选择会有不同么?
    倘若牺牲几个人的性命能够拯救一万人,你有最后的决定权,你做不做?
    我把这个问题再极端化一些,牺牲几百个无辜的儿童,拯救一百万人,你做不做?
    荆轲刺杀秦王,天下继续大乱,百姓不定期困于水火;不杀秦王,短期内生灵涂炭,但可寄希望于战后的和平重建。
    你若刺秦,怎么选?
    目的的神圣与过程的残酷,究竟哪个才是为整体事件定性的最终要素?
    回到小说《投命状》,当然我们可以具体的分析庞青云的所谓“大业”究竟是不是守天下保百姓那么任重道远,但这其实是在回避问题。
    当一个真正神圣的目的,需要人使用极端卑劣手段才能实现的时候,悲剧便是不可逆转的,因为这是人根本无法合理回答的永远。
    归根结底,人毕竟不是上帝,对于人生,我们没办法看那么远。
    所谓的目的,不过是无尽的旅途中可以歇脚的中点而已,因为无法逾越,才变作了终点。
    过程的残酷是可见的,是可以定性的必然;而目的的神圣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它的达成除了人的努力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运气。
    人力之外的这些不定因素,有时会主导整个事态的进程,造成很多事与愿违的遗憾,让曾经的牺牲、残忍、隐忍变得毫无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当初行为的起点是否神圣就变得极不可靠,因为目的的神圣性只能用结果来衡量,结果没有了,就只剩过程的残酷。
    小说《投名状》突出的是庞青云行事的冷血残酷,对应的是他经验不足举事失败的结局,小说只给了这个角色有限的正面形象,依然最终回避了矛盾的源头。
    庞的天下大业倘若成功,他的是非功过又该怎么评判?
    在看不到结果的情况下,目的与过程,哪个更为重要?
    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看看现实世界中的极端例子答案便可一目了然。
    漂亮国入侵不达米亚,也是为了看不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证实自己侵略行为的合理性。
    从本质上说,目的的神圣性合理性其实根本无法证明,至少并不存在一个合理的机制来系统性的有效证明,大多数情况下,运气这个因素更是主导,用一个近乎随机的结果来证明所谓的神圣目的,实在难逃无赖的嫌疑。
    从这个角度上说,手段,或者过程,才是可以为整个事件定性的最终标准。
    所谓的目的再高尚,也抵不过过程的血腥残暴。
    除了上帝天神,世人谁有资格用别人的性命来作自己大业的筹码?
    而一个政治家,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不可避免的要在目的与过程中进行两难抉择,因为无论多么高尚的政治目的,实现它的手段却从不清白。
    政坛是温和化的战场,硝烟滚滚弥漫在笑语喧哗之中,觥筹交错背后便是无色无声的血雨腥风。
    真正为民请愿的政治家们,尽管心系高尚的原则,在执行中却不得不使用卑劣的政治手段,有时要与敌为友,有时要牺牲同僚,这样的心情必定是痛苦而压抑的,这种隐忍等待咬碎牙齿,往肚里吞的坚毅必定是非常态而强烈的。
    所以,一个心存高尚目的的政治家不会快乐;一个快乐的政客也不可能高尚。
    于是,政治,最好的状况便是用卑劣的手段来实现所谓的高尚目的,如果这目的实时可见,并为结果所证实。
    除此之外,除了肮脏,政治别无其它。”
    中年男人在键盘上敲打完后,松了一口气。
    再仔细检查一遍,才点击了发表。
    他也是看完《投名状》有感而发,历史就是这样,成王败寇的结论。
    而此时的张有为,中午吃完家宴,回到家中也和徐曼曼聊着天。
    直到晚上,徐曼曼让他看热搜。
    才知道《投名状》和《特工》都火了。
    和前面的《史密斯夫妇》和《梁祝》不同,这次参与套路的不是女网友,而是男网友。
    张有立马看了看评论,没想到写个写小说还能被评论上热搜。
    《投名状》的评论挺有意思的。
    网友【絮繁星】:“在一个腐烂的体制下面,不管你选择缩头做虫,落草为寇,还是杀人放火升官发财,最后的结局都是殊途同归,被生下来是运气不好,活到什么时候纯属偶然。”
    网友【醉无恙】:“三兄弟都不懂做官,所以人都没了,那些大臣们太懂做官了,所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