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你看过《梁祝》吗?(4000字)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面对自由的渴求,为了让这个可怜的女子,能合乎情理地摆脱束缚。
    在传统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英台因渴望求学而女扮男装来到书院。
    在《梁祝》中,祝家则是为了塑造一个合乎礼教的媳妇,而将英台送进书院。
    这样的设置,会将人物命运的被动性加深许多。
    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女,能懂得些什么呢?
    祝母让她怎样,她便怎样。
    让她绑上腿,莲花碎步规规矩矩地行走,走到了房间门口,也不懂得转弯。
    祝母说:“再走你就出去了”。
    英台便当真搬开了挡在前方的木头架子,走出门去。
    她真的出去了,再没回来。
    这处漂亮的隐喻,从走出家门起,她冥冥之中已踏上不归路。
    然而情节发展到这里,色调还是明快的。
    两位主角的相遇也很有诗意。
    青葱幽静的山间,抚琴的梁山伯徐徐回首,看见雀跃走过的新同学,眼中有着说不出的温润和干净。
    第一天,按师母的悉心安排,祝英台夜宿书房,朦胧中听见了书生诵读诗书时的声音。
    这首诗,选择《诗经陈风》中的《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出》歌月怀人,朱熹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又是一处绝妙的伏笔。
    延续了在家时混世魔王的风格,祝英台到了书院,也没给大家省心。
    原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框架中,祝英台学问出众,这里则体现为反面——啥啥都不会。
    而正因为这样,走下神坛的祝英台,才多了可爱,多了人性。
    小高潮出现在一个黄昏,英台和山伯举琴被罚站。
    同窗玩闹冲撞,打碎了山伯的琴。
    英台即刻夺过碎琴,捧在手中,低语曰“我赔得起”。
    先生勃然大怒,命她继续罚站。
    天渐渐黑了,梁山伯携琴,在树下席地而坐。
    他拨弄着琴弦,想安慰这个“兄弟”,自己却始终心烦意乱。
    先生之前教琴时曾说,梁山伯弹琴,缺情;所谓情,发自心肝脾肺肾。
    梁山伯这个呆头鹅不明白了,情是什么?要怎么从心肝脾肺肾发出情?
    此时已经入夜,丛林茂密,流水淙淙,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似皆为伴奏。
    如同顿悟一般,琴声顺势而出。
    经久不衰的旋律,在古琴音调中多了几许古老的情味,美得别出心裁,将今人之怀入故人之手,的确是将“情”的生发表达得更加理所当然。
    这场戏十足是“情味”这个词的绝妙表达,愉悦,又不知所措。
    琴声持续了很久,从山林、到梁山伯手中的琴,再到房间里一语不发的祝英台。
    这是一个觉醒的夜晚。
    那个沉默而正在觉醒的祝家小姐。
    她的傻,她的幼稚,她的冥顽不灵,在这个夜晚消失殆尽,代之以殷勤的期待和重重的忧虑。
    前半部分的无厘头与戏谑彻底到此为止,悲剧一步步铺开。
    到这里,进度开始加快。
    原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夺人所爱的马家从未出现,却时刻像一朵巨大的阴云,笼罩着原本应该纯粹的故事。
    如同原本的故事线索,祝父称病,要求女儿归家。
    按照原本的故事情节,梁山伯入祝府提亲后才知晓祝英台为女子。
    而《梁祝》并没有将悬念挂到那时候,他们在送别的路上,就已经交换了彼此的勇气。
    水乳交融,好不惬意。
    再次迈进家门的祝英台,已经不是傻孩子。
    车如流水马如龙,马家提亲了,她固执地等她的梁公子前来。
    他来了,带着寒酸的聘礼,坐着竹轿,避着马家声势浩大的下礼队伍,甘心收下祝母所有的奚落,来了。
    在心力交瘁之时,又被祝母劝阻。
    “你以为愤怒,就能改变你和英台的命运?
    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边的汉人?
    要怨就怨自己生错了地方、怨自己生错了时代!
    生在这个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迁腐和势利!
    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楼台相会时,梁山伯看着盛装的祝英台,愣住了。
    他想象过这个场景,但绝没有这么具体,这么真实。
    畅叙旧事,苦中作乐,可那苦是消不去的。
    不消太久,她被母亲唤去试喜服。
    左等,不来,右等,不至,梁山伯的眼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