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六章 阎王的点名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陶屋仲心态轻松了不少。
    他就知道,这次的事儿不会太严重。
    到了此时,基本上可以说,对于江西这里的调调,已经被定了下来。
    接下来就算是事情再严重,也严重不到哪里去。
    胡惟庸那边消...
    夜露凝于草尖,月光如霜洒落山野。朱见深坐在村口石磨旁,手中摩挲着那本《小朋友也能懂的信史》,纸页已泛黄卷边,却是沿途孩童争相传阅的珍宝。他轻轻翻动书页,目光停在一幅简笔插画上:一个身穿龙袍的年轻人站在宫门前,身后是熊熊烈火,前方是一条蜿蜒小路,路上有无数双眼睛在黑暗中睁开。
    “少爷,你说这书……真能传到京城去吗?”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蹲在他脚边,眼中满是期待。
    朱见深抬眼望向北方,良久才道:“只要还有人愿意读,它就能走到紫禁城的金銮殿前。”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马蹄声碎,尘土飞扬中一骑快马疾驰而来。那骑士身披暗青斗篷,面覆铁网,直冲至村口方才勒缰停步。他翻身下马,从怀中取出一枚青铜铃铛,轻轻一摇??清音三响,如风穿竹林。
    朱见深神色微动,起身迎上:“玄甲?”
    “是我。”机械般的声音自铁网后传出,“你已偏离预定巡行路线七日,‘影’察觉了你的踪迹。”
    “所以呢?”
    “所以他们开始重塑记忆链条。”玄甲递过一块玉简,“这是昨夜从河南府传来的消息:当地县志突然修订,称建文帝实为昏庸之主,宠信奸臣齐泰、黄子澄,致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燕王起兵乃‘清君侧、救苍生’之举。更有说书人宣称,方孝孺之所以被诛十族,是因为他蛊惑皇帝废除科举,欲立‘庶民共治’之制。”
    朱见深冷笑:“又是老套路??将忠臣污为乱党,将篡逆美化成义举。可笑的是,这些谎言竟比真相流传得更快。”
    “因为恐惧比信仰更易传播。”玄甲低声道,“百姓宁可信一个能解释苦难的谎言,也不愿面对一段被遮蔽的真相。‘影’深谙此道。”
    朱见深沉默片刻,忽而问道:“燧人呢?他还守在时间裂隙之外吗?”
    “他在修补断裂的认知锚点。”玄甲答,“但力量正在衰减。若我们不能在下一个历史节点前彻底激活‘信史共鸣阵’,所有已被纠正的记忆将再次崩塌。”
    “共鸣阵……”朱见深喃喃,“需要九座信史碑同时点燃火种,对应九位忠魂之名。如今只立起三座??南京、杭州、成都。其余六地皆遭阻挠。”
    “不止是阻挠。”玄甲补充,“山西大同的建碑工匠一夜之间全部失语,河北保定的碑石尚未刻字便自行碎裂,湖广长沙的书院被纵火焚毁,连主持修碑的学者也被诬以谋反罪押入诏狱。”
    “又是‘影’的手笔。”朱见深握紧断史短剑,剑柄上的符文微微发烫,“但它忘了,真正的碑,不在石上,而在人心。”
    他转身走向孩子们,蹲下身来,柔声问:“你们还记得书里讲的故事吗?”
    众童齐声应道:“记得!建文帝仁政爱民,燕王夺位不正,方先生宁死不屈!”
    朱见深微笑点头,随即取出一支炭笔,在地上画出一幅地图。“看,这里是南京,这里是北京,这里是云南,这里是辽东……我们要在这九个地方,各建一座碑,碑上刻下真实的历史。谁能帮我把这本书带到下一个村子?”
    一只小手高高举起。“我去!我舅舅就在庐州做生意,我可以跟着商队走!”
    又一人站起:“我家表哥在赣州当差役,我也能送!”
    孩子们争相举手,仿佛接过的是英雄的令旗而非一本薄册。朱见深眼眶微热,他知道,这场战争早已不再是帝王将相之争,而是千万普通人对记忆主权的觉醒。
    三日后,江西抚州府。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席卷城郊,百姓传言是“妄改祖制、亵渎先帝”引来天罚。城门贴出告示,禁止私传《信史》,违者斩首。街头说书人被拘捕五人,戏班《忠烈传》演出遭禁演,明道书院派驻当地的讲师被迫撤离。
    然而就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城南破庙中灯火通明。
    数十名乡绅、塾师、医者、匠人围坐一圈,中间供奉着一尊木雕牌位,上书“大明惠宗让皇帝神位”。一名白发老儒手持《信史》,逐字朗读:
    >“建文元年,减免江南赋税三成,赦免流民罪责,开仓赈灾;二年,裁撤锦衣卫冗员,禁刑讯逼供;三年,颁《宽政令》,许民间立议社,评议官吏得失……”
    声音颤抖却坚定。
    “诸位!”老儒合书起身,“我等虽非朝臣,亦知是非。今日若因惧祸而缄口,明日子孙必质问我们:为何沉默?为何任由真相湮灭?”
    众人肃然起立。
    “我愿捐出祖田三十亩,资助刊印《信史》!”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