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梦回往昔(1)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饼,分享出来。
    见两人摇摇头,我反而松了一口气。或是因为肚子饿,或者是因为馕饼太好吃,疑惑担心两人反悔,就着牛奶,三下五除二就把一整张馕饼吃完了。
    生平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馕饼,我的新疆美食谱上算是重重了添了一笔。
    吃完东西,肚子已经不怎么饿了,和舍友们闲聊2个多小时,我便打算逛逛校园。邀约其余舍友同去,见他们兴趣不大,我便独自出了门。
    今天是8月30日,后天才正式开学,我还有1天半时间可以放松。
    5号楼大门正前方,是一大片油绿的草坪,十余个自动喷水器有规律地在草地上画着半圆。被高高抛起的水珠,形成一道细小的雨幕,顺着阳光的方向,能看到一圈圈浅浅的彩虹。草坪被砖红色的方石板路横七竖八地裁切开,形成一条条可以通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捷径。即便如此,草坪上仍有几个提示大家爱护草坪的提示牌。因为总有人喜欢走捷径,而学校专门铺设的捷径,未必是一些人理想中的捷径。
    天气不错,虽然热了点,但我的兴致很高,出于对新环境的好奇,便打算绕着中区好好逛一圈。
    沿着右边的草坪一路向南,路过行政楼,不一会便来到初进校园时的那片篮球场。此时篮球场上没什么人,只有一两个同学在练球。其中一个穿深蓝色9号篮球服的高个子短发男生,正在专注的练习投篮。他的投篮动作标准且优美,每投进一个三分球,都拍一下手,好像是对自我的犒赏。旁边两个清洁工在清理篮球场旁边的垃圾桶。
    篮球场东边不远处有个逸夫图书馆——该图书馆是由邵逸夫先生捐建的,国内很多高校都有逸夫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面积1万5千平方米,共有5层,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超过300万册。图书馆的正门看起来很宏伟,整体成椭圆造型,长长的台阶一直延伸到二楼的入口,楼顶“逸夫图书馆”几个宋体烫金大字异常醒目。想象着里面陈列的无数藏书,而自己将来有机会看个够,不免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可惜目前没有借书证,所以只能把激动暂时藏在心底。
    图书馆正对着中区的南北中轴线,中轴线的中心位置上,有一座铜制的男女学生模样的雕塑,学生周围环绕着数只飞翔的白鸽,寄托着石河大学的美好希冀。绕着中心位置,由西至北,再由东至南,环绕一圈,依次是第四、第五阶梯教室、明德教学楼、理学院、科技楼、图书馆,其中,图书馆和明德教学楼南北相对。
    图书部东侧有个人工小湖,东西约50米长,南北约20米宽。环湖小径弯曲环绕,别有风味。湖上有两座桥,南北走向的石桥位于小湖西侧,石桥中央有个凉亭,凉亭下一张石桌,周围3只石凳。偶有人围坐其间,或嬉赏游鱼,或持书默读。
    石桥东侧和凉亭连接处,另有一条折线木桥,延伸至东北侧的入口处。木桥是用长条木一条条拼起来的,缝隙间,可以看到桥下的动静。湖水不深,且清澈见底,几簇红白相见的小金鱼游来游去,瞪着两只大眼睛,嘴巴不停地一张一翕。偶一受惊吓,便给湖水来个措手不及,水波漾起,一圈圈细小的波纹便向四周溃散,越来越弱,最后逐渐溶于水面的平静。
    此时,走过来一位母亲和她约莫3岁的小女儿。母亲从手里的面包上掰下一些面包碎屑交给女儿,女儿冲着鱼群,一把全丢进湖里。此时鱼群仿佛受了电击一般,激动地跳跃着、追逐着,抢食面包,鱼群周围不禁惊起一阵清脆的浪花声。
    从木桥的西南岸去到东北岸,便可以看到一个红色的小木屋。小木屋没什么实际作用,纯是一个景观建筑,但也无形中增添了小湖的韵味。小木屋旁边有一块深插在地下的椭圆形大石头,上面用红色字体写着“听波湖”三个草书毛笔字,毛笔字的线条感很强,跟环境也很搭。整体看,湖虽小,但明显花了心思。我对听波湖的“一见钟情”,或许也有上面这些因素。
    此后的时光,我多次来这里读书、写作、散心,而这片小小的湖泊,也成了我大学时光最难忘的记忆之一。
    从听波湖出来,继续沿路北上,这时文学艺术学院和政法学院便出现了。学文学一直是我的向往,但因高中分科选择了理科,故而只能跟文学“分道扬镳”。而这种遗憾,更使我对进出文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徒增了几分羡慕。
    依次走过文学艺术学院和政法学院,沿路继续北上,斜向西走,抬头便看见明德教学楼的身影了。明德教学楼我已经熟悉了,但此时我还不知道如何形容它,后来,自从王文彬叫它“裤衩楼”之后,我便再难忘却了。
    沿着“裤衩楼”北面往西走,右侧绕过国防生大楼,便来科技一条街的东起点了。
    所谓科技一条街,不过是南北两排商铺组成的小街道,朝南的店铺主要以打印店、文具店、电话室、眼镜店等为主;朝北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