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是父亲,讲了没几句,电话便交给了母亲。母亲免不了又一阵嘘寒问暖,零零碎碎,各种嘱咐。
挂断电话,心底不免有一丝沉重,感觉自己成了无根的浮萍,终于远离熟悉的界域,四下只剩陌生,于是开始怀念温存的港湾。
不过,转而畅想更为美好的未来,想象着无限可能的大学生活,这愁绪也便瞬间烟消云散了。
新疆的跟内地大概有1.5-2小时的时差,天亮的晚,也黑的晚,作息时间自然也要顺延。内地一半是8点上课,12点下课;这里一般是9点半-10点才上课,中午1点半-2点才下课。
忙活完之后,时间已经来到下午2点。第一次来新疆,不知道有时差,以为早就错过了食堂的午饭时间,便寻思着去楼下的小卖部买点吃的,垫补一下。
我问老板娘都有什么吃的,回答说有面包、鸡蛋、牛奶之类——这些东西,我火车上已经吃腻了,便转身要走。这时,恰好有个带白毡帽、白净且高瘦的维族男青年,抱着一大捆单独用透明食品袋包装好的7寸大小的烤饼进来。他跟老板娘用维语交谈几句,便将烤饼放到柜台上,然后微笑着转身而去。
头一次这么近距离地听到维语交谈,很是新奇;而更令我感到新奇的是,新送到的带独特花纹形状、上面洒满芝麻、烤得焦黄的烤饼,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不禁勾起了我的尝鲜欲。
“老板,这个饼怎么卖?”
“1元一个。”
“来一个——不,来两个吧。”听到价格不贵,我不免有些贪婪。而事实证明,面对贪婪的胃,一个饼确实是不够的,“顺便再来2袋牛奶。”
因为刚送到,烤饼还热乎着,闻起来有一股独特的芝麻混合着面粉的焦香味,不禁使人垂涎欲滴。
“这烤饼看着不错,我多买了一个,大伙尝尝。”一回到宿舍,我便兴奋地招呼舍友们品尝。
“这叫馕饼,新疆的特产,尤其刚出锅那会,脆香脆香的。给我来一块,我尝尝做的咋样。”老脏停下吞云吐雾,也不客气,从上铺探出半个身子,接过我递过去的一整个馕饼,掰下一块送到嘴里,然后把剩余的部分还给我。
“嗯,味道还不错。这火候掌握的恰当好处,一看就是维族人的手艺。”老脏咂摸一下嘴唇,秒变美食评论员。
“你咋知道是维族的人烤的?!嘿,我在小卖部刚好看见一个维族小伙带着馕饼进来!”我不免为老脏的准确判断惊讶万分。
“因为汉族人从来不做这个,只有维族人做。”老王哈哈一笑,老脏见自己“智慧”的伪装被戳破了,不免也跟着大笑起来。
“知道这个咋做出来的不?”老脏打算继续卖弄一下自己的学问。
这时王文彬也从被床铺上坐直身体,眼睛开始盯着老脏;波波也来了兴趣,眼睛从书上暂时移开,微仰着头,洗耳恭听。
见有三个听众兴趣浓厚,老脏来了兴致,便继续说道:“这可是个手艺活,传统的馕饼做法很考验耐心,没有几年功夫做不地道!”
稍作停顿,老脏接着说:“首先你要把面粉和到位,然后最重要的是用馕戳子扎实在——你看馕饼上的花纹就是这么一下下扎出来的。这么围着一圈扎满,一张拥有独特花纹的白面饼就成型了——当然,这还不算完,后面才是重头戏。等扎好了花纹,接下来要在面饼上洒点水,然后在表面均匀撒上芝麻,接着把它贴在泥土砌成的大火炉内壁上,记住一定要是内壁。而且火炉的温度也很重要,温度太高容易烤焦,温度太低不容易烤熟,总之这个温度大概在200-250度左右,用手感觉的话,放在火炉口上面大概这么高,能忍受3-5秒就差不多了。连续做好几个面饼,然后这么一圈圈贴上去,然后大概每5分钟取下来转两圈,然后再贴回去,继续贴5-6分钟左右,10个馕饼一锅,整体大概15分钟就烤好了。刚烤好的馕饼很烫,要用专门的铁钩把馕饼一个个勾出来。”
我们三个听完都挺惊奇,头一次听说这种做法的馕饼。小时候有烤馒头片和烧饼的经历,所以我也能想象这样出锅的馕饼有多酥脆和香甜。
我从透明包装里掏出那张被老脏掰去一角的馕饼,仔细打量着它的模样。发现它的的两面不太一样,向上的一面全是对称的精细花纹,边缘厚,里面薄,外皮呈金黄色,轻轻咬上一口,脆脆的,香香的,稍微带一点咸,但确实很好吃。而另一面则显得有些随意,既无花纹,也不算平整,这应该就是贴内壁的一面。
“给我一点,我也尝尝!”波波和王文彬二人听老脏说完,被勾起了食欲,赶忙跟我要去大半个馕饼。各尝了一口之后,顿时眼睛放光,直言:“好吃!”然后,不等其他人询问,两人便把剩下的大半张饼,一人一半分食干净了。
“王子铭、曹伟,你俩要不要也尝尝?”我将剩下的一张打算作为自己吃食的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