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遗祸千年司马懿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礼部尚书温体仁揣摩皇帝意思,说道:
    “李善长之罪,在于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实属大逆不道。”
    “故而太祖诛之,让功臣引以为戒。”
    朱由检微微点头,对太祖定下的罪名当然是认可的,又向群臣追问:
    “李善长时年七十七,已是风烛残年,太祖为何认为他是大逆不道呢?”
    “众卿可曾想过吗?”
    群臣想说太祖就是想杀功臣,但是在皇帝面前显然不能这么说。
    纷纷表示不知,对这个问题没有回答。
    朱由检叹息一声,说道:
    “尔等想不明白也不为异,毕竟你们都是忠臣,从未想过谋逆。”
    “太祖之所以杀李善长,是因为司马懿留下的教训太深刻,不得不杀之耳。”
    “李善长狐疑观望,知胡惟庸逆谋而不检举,太祖一旦生病,对他自然担心。”
    “为了不给后人遗祸,只能在群臣请求下将其除去。”
    “否则李善长再活二十年,焉知天下姓谁?”
    群臣听到这番话,内心悚然一惊,知道是皇帝的发自肺腑之语。
    这个理由其实也有人猜测过,但是从皇帝口中说出来,仍旧是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谁能想到,司马懿千年前所做的事情,千年后落在了李善长身上,让他落得个被杀结局――
    如果没有司马懿老年篡夺权位这件事,李善长多半不会被杀。他所犯的罪过,不一定以谋逆论罪。
    但是有司马懿的前例在前,太祖不敢赌这个可能。只要太祖生病身体虚弱,就会怀疑李善长的用心。
    在不确定是否能熬死李善长的情况下,太祖最好的选择,就是杀掉李善长。不让这个权位很大的功臣,影响到后续皇帝。
    可以说,李善长是因司马懿而死。司马懿千年前射出的一支箭,千年后射中了这个人。
    想明白这件事的群臣,兔死狐悲地同时,忍不住埋怨起千年前的司马懿――
    如果不是这个人谋朝篡位,皇帝何至于要杀已经致仕的老臣。
    司马懿当真是遗祸千年,到现在还在贻害世人。
    ――
    看着群臣的脸色,朱由检知道他们有些被吓到了。所以他把自己之前设立资政院的想法,向群臣道了出来:
    “朕之所以设立资政院,定下致仕年龄限制。”
    “就是为了使君臣相得,避免胡乱猜忌。”
    “大臣年老致仕之后,只要不胡乱插手朝政,把一些人阴谋乱政的事情检举给皇帝。”
    “皇帝又怎会怀疑大臣,是否有了逆心呢?”
    “资政院之设,是为了君臣互信,避免有些大臣年长又有权位,让皇帝不得不痛下决心。”
    这番交心的话,让群臣仍旧感到寒意,也受到一些安慰。
    诚如皇帝所说,只要致仕后不胡乱插手、知道逆谋后就检举,皇帝又何必担着杀戮老臣的名声,非得把他们杀掉呢?
    尤其是一些人看着皇帝年轻的面庞,感觉更是欣慰:
    纵然大明的皇帝大多不长寿,当今皇帝至少也有二十年的寿命。
    他们这些老臣,大多会在皇帝年老前死去。
    所以,他们可以放心地建功立业,不用担心当今皇帝会杀戮功臣。
    不过,也有一些人下定决心不要恋栈权位,免得皇帝觉得自己的权力太大,在生病的时候会出于担心把自己除去。
    可以说,司马懿的行为,至今仍在贻害,影响君臣间的互信。
    一些人因此更加感谢诸葛亮,明白了诸葛亮为何被历朝推崇的原因――
    实在是大家都期望君臣相得,不希望皇帝因为一些猜忌,就胡乱杀戮君臣。
    皇帝同样期望臣子有诸葛亮的忠心,对诸葛亮最开始推崇的皇帝,就是司马懿的后人司马炎。然而司马家得国不正,最终仍旧被刘裕所篡。
    大明现在是没有这种权臣的,朱由检毫无顾忌地讲解了自己的看法后,又向群臣说道:
    “李善长的罪过,说谋逆有些牵强,但是谁也不能确定他是否有逆心。”
    “所以他的罪行不变,仍按太祖时的审判。”
    “但是他的功劳也是实实在在的,应当列入功臣庙。”
    “希望他成为城隍之神见了太祖后,会向太祖忏悔。”
    定下这个原则,朱由检道:
    “太祖功臣、成祖功臣,和紫阁功臣按同样规格封赠。”
    “李善长的后裔若成功开藩,朕许其世袭伯爵之位。”
    “但是李世选排除在外,他是流放罪人。”
    这个处置,让刚刚身怀戒惧的群臣,感到一阵安心。
    当今皇帝还是宽洪大量的,这相当于实际赦了李善长的罪。
    他们商议之下,为李善长恢复了职位爵位勋级,并且追谥襄愍,有怜悯昭雪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