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诛十族的来源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太祖功臣和成祖功臣的确立,在京城引发热议。
    其中受到关注最多的,就是皇帝把李善长、三杨等文臣,加入功臣之列。
    这让文人士子津津乐道,对当今皇帝大加称赞――
    相比以前只有刘伯温那个独苗来说,当今皇帝太大方了,一下子就增加了十位文臣,让他们的后裔能够承袭伯爵爵位。
    这让文人如何不心潮澎湃,觉得封爵拜相的机会,已经近在眼前。
    再想到紫阁功臣之中,有一半是文臣,职位有高有低,有大学士也有督抚。
    一众文官的建功立业之心,完全被激发了出来,想要给后人挣个爵位。
    大学士韩,就是其中之一。
    他本来就有去海外开辟封地,把一些亲友安排过去的想法。
    如今见到皇帝不断封赏功臣、引导他们去开藩后,下决心上了一本奏疏,请求把年前皇帝赐与的世职,转变为海外爵位。
    这让朱由检看到后,内心极为欣喜。
    海外开藩一直是他在推动的事情,为的不止是开疆拓土,还有把大明即将爆炸的压力、释放去海外的用意。
    这个策略如果能成功,大明就能成功渡过危机,依靠开疆移民,继续维持百年。
    韩主动响应,让他知道这位大学士支持自己的策略,也彻底放下了对韩的疑虑――
    因为韩是东林党人,朱由检对于是否任命他担任首辅,一直是心有疑虑的。
    即使韩表现得很顺从,他也担心这个人依靠娴熟的党争手段,让朝堂再起波澜。
    如今韩的表态,让他放下了这个疑虑。认为让韩担任首辅,未尝不是好事。
    至少这个人明面上在支持自己的政策,而且颇有能力。
    还有一点就是,在经过两年对朝廷制度改变后,朱由检打算稳一稳,在接下来的三年,更注重政策执行。
    韩担任首辅,能让地方的东林党人会配合,让朝廷的政策更顺利地推行下去。
    所以,在七月十五日的朝会上,朱由检正式提升韩为辅政大臣,显示自己的心意――
    在黄立极这个首辅之外,朝堂上出现了又一位辅政大臣。
    早已准备卸任的黄立极,当即请求致仕。
    朱由检按例挽留,开始更换首辅流程。
    他要在八月前敲定这件事,让韩参与八月选官,树立新首辅的威信。
    同时,他应韩的请求,把他的千户世职转为男爵。朝堂上自国初之后,再次出现以贵族身份担任宰辅的大臣。
    这让群臣再次感觉到了变化,很多人认为贵族担任首辅将会成为常态――
    朝堂上的大学士和九卿,如今哪个没有世职呢?
    将来他们都可能转为贵族,同时担任大臣。
    如果没有贵族身份,还可能被人看不起――
    这和王守仁封爵之后丧失入朝机会完全不同。
    今后朝堂大臣的权势,还要看爵位高低。
    这也是朱由检的用意之一,用自己掌握的封爵权力,进一步加强对群臣的影响力。
    以后这些臣子想获得爵位,就不得不想法讨好自己。
    如同他预料的一般,在韩的世职转为爵位后,杨景辰、温体仁等人,相继上疏请求把世职转为爵位。
    袁可立等枢密院大臣,更是集体请求,把皇帝赐予的世职,转变为海外爵位――
    这些人对皇帝的政策更了解,也知道海外开拓的进展。
    知道转为封地贵族,远比领个世职更实惠。
    即将卸任首辅、下一站要去理藩院当掌院的黄立极,同样也提出了这个请求――
    毕竟他要协助皇帝管理藩国,自己怎么能不去海外开藩?
    所以在七月底的时候,朝廷开始了新一轮封爵。数十位大臣和有功臣子,相继被册封为子爵、男爵和爵士。
    一时间朝堂上爵爷遍布,似乎由文官政治,转变为贵族政治。
    不过朱由检却知道这是假象,朝堂上掌权的仍旧还是那些文官,更高等的公侯伯等贵族,根本就没有多少权力。
    他现在只能期望勋贵早点认清形势,以后拥有封地才有说话的底气。
    ――
    把李善长等人列入功臣庙的另一个影响,就是让一些人认识到,皇帝对洪武、永乐年间的事情,开始重新定案。
    这让一些人仿佛看到了曙光,尤其是建文诸臣后裔。
    一些同情他们的臣子,也纷纷上疏发言。
    朱由检见到这些奏疏很是头痛,尤其是看到刘宗周同样上了奏疏后,感觉建文之事,已经必须要有个定论。
    否则臣子会接连不断上疏,影响朝廷政事。
    所以他选在七月十八日,派遣隆平侯张拱薇祭长陵后,召集群臣说道:
    “建文君臣之事,自万历以来多有上疏谈论者。”
    “朕以为当正本清源,彻底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