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开豁为良和海军兵源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向海洋索取食物,是朱由检发展海军的目的之一。
    后世中国的海产品占水产品的一半,约占粮食总产量的二十分之一。
    如果大明的海产品能达到这个比例,就意味着他能够抽调出更多的粮食,用于救济遭到水旱灾害的灾民――
    而且被迁移的灾民在适应海洋食物后,会减少移民营和沿海补给点的粮食消耗。移民到南洋之后,也有很多人能靠渔获生存。
    所以,朱由检打算大力发展捕鱼,鼓励沿海养殖。
    但是捕捞的渔获,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没有冷链的情况下,很难向内陆运输。
    他之所以提出用鱼粉制作饲料、甚至直接用海鲜喂猪,就是因为捕捞的鱼多了,沿海无法消化。
    只能转化为生猪,便于运输到内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由检下令道:
    “海洋研究院要成立海洋食品研究所,专门研究用海鱼、海虾、海带、紫菜等制作食物的办法。”
    “尽量研究出能保存一定时间的食物制成品,例如鱼松、鱼丸、食用鱼粉、蚝油等,能运输到内陆。”
    “还有在饲料等方面,海洋研究院要和农业科学分院交流,研究出成品后推广。”
    说到这里,朱由检觉得两个研究院合作空间很大,把海洋研究院继续放在外面也不适合。所以他下令把海洋研究院转为皇家科学院海洋科学分院,成为科学院的分院之一,专门负责海洋研究。
    这转变,是把海军部的机构,划入了内廷成立的皇家科学院。但是袁可立、喻安性、俞咨皋等人,丝毫没有在意。
    一是他们都没有认识到海科院的重要性;二是他们觉得研究东西太费钱,不怎么乐意拨款。
    若非是海军衙门的拨款太少,之前的海洋研究院也不至于成果寥寥。朱由检也是因为这点,把它划入了皇家科学院――
    他决定用内廷的收入,支持海洋研究。未来出成果后,再让海科院自筹经费。
    也因为此,他成立皇家船舶集团的动力,又多出了一层。那就是把海科院的成果实用化,和海军学堂一起,促进产学研联动。
    除此之外,他还盯上了靠海生存的渔民。在思索了一些问题后,朱由检询问海军部的官员道:
    “将来海军建立三支舰队,大概十五万人。”
    “沿海卫所的官兵,能否提供足够的兵力?”
    海军部长喻安性算了一下,说道:
    “沿海卫所要负责海防,海警、海关、航运公司的人员,也多从中抽取。”
    “全靠卫所官兵,难以满足三支舰队所需。”
    朱由检皱着眉头道:
    “那么海军有什么打算?”
    “从哪里获得足够的兵源?”
    喻安性还没有想过这件事,被皇帝问起来后仔细想了一下,回答道:
    “臣以为可从沿海渔民募兵。”
    “洪武时倭寇侵犯近海州县,太祖招渔丁、岛人、盐徒、户籍为水军至数万人。”
    “将来兵源若不足,可招这些人为兵。”
    朱由检闻言称赞,感觉他提出的办法很好,又问道:
    “募兵的成本还是太高。”
    “能不能把一些人编入军民卫,让他们必须服役?”
    扩大士兵来源,是朱由检一直想做的事。
    为了避免将来海军大建时后备兵源不足,他打算把一些人编入卫所。
    袁可立听到之后,说道:
    “陛下,卫所扩充应当谨慎。”
    “若是强行籍民为兵,臣恐民间生乱。”
    这是朱由检早就知道的事情,所以他把原本的卫所变成军民卫。
    今年组织陕西移民的时候,也是把所有人的身份全都编入卫所民户,才让军户组织他们迁徙――
    否则一些民户知道自己无缘无故成了军户,恐怕会闹起来。
    但是所有人都成了军民卫的民户,那就不一样了。
    大多数人默默地接受了这个改变,并且在抵达东宁被分到土地后,对军民卫民户的身份,发自内心支持。
    甚至一些人家为了多分配些土地作为世业田,申请加入军户。
    如今东宁府五万户人家,军户数量已经达到万户。
    那些主动从军的军户对于建功立业非常积极,霍维华招募的一千去辽东的士兵,大多是从他们中选出来。
    如今,他就是打算把沿海的卫所变成军民卫,吸引渔民、民加入:
    “朕常听说渔民的税课重,如果加入卫所对他们的税课进行减免,能不能吸引一些人加入?”
    “他们加入卫所是民户,只需要服役三年,超过三年仍旧服役的,会提拔为军士,发放军饷补贴。”
    袁可立知道这些,他在思索之后说道:
    “对于渔民的效果不大,他们更担心成为军户后,受到军官盘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