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火炮轨道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炮轰击。”
    这番话让徐光启彻底惊了,说道:
    “陛下,建虏没有红衣大炮。”
    “不能这样给勇士营增强实力。”
    朱由检瞥了他一眼,还看了下以为自己偏袒御营的群臣,淡淡道:
    “建虏正在仿造红衣大炮,以后守城时必须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
    “辽东丢失之后,大明打造出宁锦防线,暂时遏制住了建虏。”
    “但是你们也不要以为建虏在睡大觉,他们一直在摸索破城方法。”
    “根据锦衣卫线报,建虏在积极仿制红衣大炮,很有可能在两三年内成功。”
    “若是这几年大明不能做好应对红衣大炮准备,未来就可能再次被建虏破城,面临建虏威胁。”
    这一番话,让群臣尽皆心惊,想到了宁锦防线未成时,京城风声鹤唳的景象。
    徐光启此时也明白了,皇帝为何急着发起己巳攻势,一刻也不想耽搁。
    实在是大明进步的同时,建虏也在进步。如果不能抓住战机,形势会越来越不利。
    所以,他也不说什么劝谏的话语了。
    看着御营士兵,把六门红衣大炮拖过来,对着棱堡轰击。
    棱堡上同样装备有红衣大炮,按理说能够反击。
    但是皇帝之前已经命士兵撤下了,此时是试验棱堡的防御力。
    徐光启对此还是比较自信的,认为以京西棱堡的坚固,红衣大炮也摧不毁。
    最终的结果也如他所料,京西棱堡在红衣大炮的轰击下,仍旧非常稳固。
    只是城墙上的台垛,有些被轰塌了。
    如果有士兵在上面守城,估计免不了伤亡。
    朱由检见此情景,眉头微微皱起。
    尤其是他从望远镜上,看到一些守城士兵的惊慌神色后,眉头就皱得更紧了。
    棱堡固然是很坚固,但是守城的士兵如果意志不坚定,那也不可能守下去。
    所以他向徐光启道:
    “有没有防炮的办法,更好地抵御炮击?”
    “若是被动挨打,士兵害怕之下可能会守不住。”
    作为一个完善的防御体系,棱堡当然有相应的办法,徐光启道:
    “可以在棱堡外挖壕沟,在城墙的对岸堆起一道斜坡。”
    “有这个防卫的斜坡在,攻城一方的火炮,很难在坡下直接攻击城墙。”
    “城墙上的火炮则能瞄准斜坡攻击,更加便于守御。”
    这是棱堡的城外防御设施,京西棱堡现在还未修建。
    这也是徐光启认为现在的棱堡不完善,最好再等几个月的原因――
    实在是皇帝要求的时间太紧了,很多细节都没完善好。
    像是这个防卫坡,之前不知道建虏即将有红衣大炮的徐光启,就没想过修建。
    朱由检听得不大明白,也不知道火炮为何在坡下,就不便于攻击。
    但是在徐光启派人挖了一段壕沟、堆起防卫坡后,他很快就明白了。
    原来此时的火炮俯仰角度有限,被这个斜坡阻挡,就很难对城墙直接瞄准射击。
    曲射技术同样不成熟,很难精准地落在城墙上。而且即使炮弹曲线落在城墙上,对城墙的破坏也有限。
    所以这个防卫坡,对防御火炮攻击颇为有效,还便于发挥己方火炮的威力。
    朱由检看明白了之后,当即就下令道:
    “壕沟和防卫坡不错,大凌河堡外面也要修建。”
    “一定不要小瞧建虏,他们的进步速度快着呢!”
    对建虏这个蒸蒸日上的势力丝毫不敢小瞧,朱由检知道他们的潜力。
    即使建虏还没有仿制成功红衣炮,朱由检也要考虑辽东城堡防范红衣炮的能力,免得将来吃大亏。
    徐光启点头记下,决定让人尽快挖壕沟堆斜坡,总结出经验用于大凌河堡。
    同时还提醒皇帝道:
    “若是以炮对炮,城墙上就必须多备火炮,以便应对四面八方的炮击。”
    “而且还必须是红衣大炮,以便摧毁建虏的红衣炮。”
    “棱堡建造的成本,可就要更高了。”
    旁边听到的大臣,对此一阵牙疼。生怕皇帝觉得军费不够,还要设立新税种。
    尤其是户部尚书毕自严,几乎当场就跳出来,反对增加军费。
    好在朱由检有些自知之明,知道再加税就可能闹出更多的乱子来。所以他斟酌之后,向徐光启道:
    “要多内部挖潜。”
    “比如给红衣大炮配上炮车,方便在城墙上转运。”
    “这样敌军如果在一面集中火炮,城墙上就同样集中,用大炮轰击敌炮。”
    徐光启为难道:
    “红衣大炮太重,即使配上炮车,转运也不方便。”
    “木轮容易损坏,铁轮又太沉重,容易陷入地里,急切之间难以从一面城墙转运到另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