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6章 现在都这样鼓舞士气吗?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没有多余的废话,宁宸直接下令:“三军听令,眼前的昭和大军,必须全部留在这里!”
    雷安接到命令,厉声道:“开炮!”
    轰轰轰!!!
    二十几门火炮,对着还没反应过来的昭和大军狂轰滥炸。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没有一颗实心弹,全都是爆炸弹。
    这些爆炸弹经过林星儿改造,威力比之前更恐怖,爆炸的杀伤力达到了六七丈的距离。
    一时间,炮火连天,地动山摇,人马俱碎,血肉横飞。
    凄厉的惨叫声响彻云霄。
    炮火......
    又是一年春分,问理堂外的铜铃花再度盛开,花瓣如薄纱般透明,在晨光中轻轻震颤。七座问柱自南至北依次亮起,银光流转的速度比往年快了半息,仿佛大地的脉搏正悄然加速。执理官尚未登台,湖心问台已传来异动??那支由铜铃花茎制成的笔竟自行漂浮,悬于石台中央,笔尖滴落的不是墨,而是泛着微蓝光泽的露水,每一滴坠入湖中,便激起一圈无声涟漪,扩散成一幅幅模糊影像:有孩童蜷缩在墙角默不作声,有老者跪在田埂上仰天无语,有女子立于城门下怀抱木牌,嘴唇开合却无音传出。
    “是‘无言之问’。”徐知远站在岸边,手中握着刚从遗问阁解封的《默语录》残卷,声音低沉,“这些……都是从未说出口的问题。”
    他身旁的女御医眉头紧锁:“它们不是被遗忘,是被压抑。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被允许存在时,他就学会了沉默。而这种沉默,正在苏醒。”
    话音未落,极北冰原的洞穴深处,那位远古问者缓缓起身。他的身躯仍覆寒霜,但周身气息已不再冰冷刺骨,反而透出一种近乎温柔的静谧。玉毫笔轻点虚空,空中浮现一行字:**“第二问临界,共感将启。然门不可强开,唯心共鸣者能入。”**
    与此同时,中原私塾的蒙童忽然集体停笔。他们抬起头,目光一致望向窗外,眼神清澈却陌生,仿佛被某种无形之力串联。年迈先生心头一震,手中的铜铃花标本竟自行碎裂,化为细粉随风飘散。他颤声问道:“你们……看见了什么?”
    一名男孩低声回答:“我看见另一个我,在一片没有名字的土地上,正被人按住头颅逼他闭嘴。他说不出话,可我知道他在问??‘为什么不能哭?’”
    女孩们也开始低语:“我听见母亲在梦里问我父亲:‘你当年为什么不反抗?’可她醒来后,从没提过这句话。”
    老先生跌坐炉边,热泪纵横。他知道,这不是幻觉,而是千百年来所有未被倾听的声音,终于找到了回响的通道。
    消息传至京师,问议司紧急召集学者会商。徐知远命人调出近三年“代问运动”所收集的十万条问题,逐一比对湖心台新显影像。结果令人骇然:每一道沉默的画面,都能在档案中找到对应的提问者或其后代。更惊人的是,某些问题虽相隔千里、年代迥异,答案却彼此呼应,宛如一张巨大织网正在自我编织。
    “这不是巧合。”岭南来的陶罐老妪拄杖而立,“这是‘记忆共流’。我们以为每个人的记忆属于自己,其实它们一直在地下流淌,像河,像根,像风穿过山谷时不曾停歇的回音。”
    就在此时,敦煌地窖那面曾漂浮升空的石墙再度震动。这一次,它并未飞走,而是缓缓倾斜,露出背后隐藏已久的夹层。内藏一卷以人发与树皮交织而成的书简,表面布满蠕动般的符号,似虫爬行,又似呼吸起伏。考古学家不敢触碰,只得用玉毫粉末洒于其上,符文这才安定下来,显现出一段古老记载:
    >“昔有七问,非由口出,乃自心生。
    >一问曰:我为何痛?
    >二问曰:谁该负责?
    >三问曰:能否改变?
    >四问曰:代价几何?
    >五问曰:若我不问,谁来替我?
    >六问曰:若人人皆问,世界可承其重?
    >至第七问??
    >当所有问题汇聚成海,是否终将冲垮堤岸,迎来新生?”
    众人读罢,久久无言。徐知远忽觉胸口闷痛,低头一看,袖中藏着的祖父遗物??一枚刻有“怀安”二字的竹简,竟渗出血珠。他猛然想起幼时听过的秘闻:徐怀安晚年曾试图焚毁一部手稿,却被天雷击中书房,火熄后唯此竹简完好,背面浮现四字:“慎启共感”。
    “原来如此……”他喃喃道,“先辈早已预见,一旦人类真正共享痛苦与疑问,旧秩序必将崩解。而这,正是第二扇门的本质??不是知识的解放,是情感的联结。”
    朝廷连夜决议,开放“遗问阁”最深层禁室。therein藏有九具棺椁,据传是九位因提出禁忌问题而遭秘密处决的智者遗骸。当棺盖开启,众人惊见尸身未腐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