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3章 这大河畿就是他的葬身之地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声道:“是否暂避?待风头过去再续?”
    少年摇头:“不能退!一退,便是十年黑暗!”
    盲童沉默良久,终开口:“我们不逃,也不战。”
    众人愕然。
    “我们要让他们看见??提问,不是叛乱,而是救赎。”
    他下令:派出百名“问使”,携《万民心声录》副本,奔赴前线军营、疫区村庄、西域囚牢。每到一处,不带兵器,只持竹简,向士兵问:“你为何而战?”向病者问:“你最怕什么?”向囚徒问:“你还相信正义吗?”
    奇迹发生了。
    在军中,一名百夫长听完问题,突然痛哭失声:“我爹死于苛税,娘饿死在逃荒路上……我参军只为吃饱饭,可现在却要杀那些和我一样的穷人?”当晚,三千将士倒戈,阵前焚旗,高呼:“我们不愿再做刀刃,我们要做声音!”
    在疫区,一位医女收到问题册后彻夜未眠,次日公开宣讲:“病从口入,惑由心生。真正可怕的不是瘟疫,是不敢追问源头!”她带领村民掘井改水,隔离病患,并设立“问疫台”,每日收集民众疑虑,逐一解答。疫情竟奇迹般遏制。
    而在敦煌,狱中僧人集体绝食抗议,只求一问机会。守监小吏被触动,偷偷递入纸笔。他们写下:“若信仰只为顺从,那佛祖当初为何离宫求道?”此问传回朝中,竟引发一批年轻官员联名上奏,请求废除“禁问令”。
    三劫未破,却被化解于无形。
    消息传回问坛,众人欢呼。盲童却神色凝重。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一个月后,朝廷终于出手。一道圣旨下达:召“引铃人”入京,面圣陈词。若能说服皇帝,许以“问政阁”之位;若不能,则天下“问坛”尽毁,参与者皆以谋逆论处。
    使者立于坛前,语气冰冷:“陛下仁慈,愿给尔等最后一次机会。”
    盲童望着远方皇城方向,久久不语。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次日清晨,他整衣出发。随行者仅三人:少女、老翁、少年。他们不带书卷,不携武器,只背一口空箱,说是“装答案的”。
    一路上,百姓自发相送。十里一茶,五里一粥。孩童跪拜,老人焚香。有人泣不成声:“您走了,我们还能问吗?”
    盲童停下脚步,转身环视crowd:“记住,我不是源头,我只是第一个敢问的人。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后来的我。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抬头问‘为什么’,光就不会灭。”
    三月后,抵达皇城。
    紫禁城内,气氛肃杀。文武百官列班而立,目光如刀。皇帝端坐龙椅,面容冷峻,手中握着一份密报??正是那句“你凭什么做皇帝”的梦境记录。
    盲童步入大殿,双目虽盲,步履坚定。他未跪,亦未低头。
    皇帝开口:“朕允你三问。若能令朕动容,便赦免天下问者;若不能,即刻斩首示众。”
    群臣哗然。
    盲童淡然一笑:“我不问您,我问这殿中所有人。”
    他转身,面向百官,朗声道:
    “第一问:诸位大人,你们今日所行之事,可曾对得起当年寒窗苦读时,心中那个立志为民请命的少年?”
    无人应答。有人低头,有人颤抖,有御史竟掩面抽泣。
    第二问,他对宫中太监宫女:“你们被困于此数十年,亲眼见证权谋倾轧,可曾想过??若有一天可以自由选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名老太监跪下,哽咽道:“我想做个卖糖葫芦的……听听街市笑声。”
    第三问,他抬头望天,声音穿透云霄:
    “最后,我问天地之间所有活着的灵魂:当我们死后,墓碑上不刻官职、不记功名,只写一个问题,你希望那是哪一句?”
    满殿死寂。
    良久,皇帝缓缓起身,摘下皇冠,置于案上。
    “朕输了。”他说,“不是输给你,是输给了自己的良心。”
    他宣布:废除“禁问令”,设“问议司”,每年春分举行“共问朝会”,允许庶民代表进宫提问;各地重建书院,教材必含《童蒙问章》;释放所有因言获罪之人,并赐匾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退朝之际,皇帝单独留下盲童。
    “你知道吗?”他说,“自从那晚梦见被孩子质问,我就再也无法安睡。不是愤怒,而是羞愧。我坐在这把椅子上,却不知它该属于谁。”
    盲童点头:“权力不怕质疑,怕的是失去被质疑的资格。”
    皇帝苦笑:“你说得对。或许有一天,这龙椅真该空着,让天下人轮流坐一坐,问问自己配不配。”
    四年后,帝国迎来首次“共问朝会”。平民代表登上金銮殿,当面质问宰相税收不公,追问将军边防漏洞,甚至调侃皇帝:“您每天批多少奏折?累不累?要不要我们帮您减负?”
    举国欢腾。史官记载:“自是年起,朝堂不再唯上,而畏理;官吏不敢欺民,惧问也。”
    而雁门关外,问坛依旧。光球静静悬浮,已不再只有一颗,而是七颗,环绕旋转,象征七大基本之问:我是谁?他人是谁?何为公正?何为真实?我可以改变吗?爱需要理由吗?死亡之后还有意义吗?
    每颗光球,都由千万真诚之问凝聚而成。
    某年秋日,盲童独自登上山顶。风起,铜铃花漫天飞舞。他听见远处孩童嬉笑,听见溪流潺潺,听见一片叶落地的声音。
    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那一夜,他写下最后一段话,刻于问坛石碑:
    >“我没有答案,也不追求终极真理。我只愿这个世界,永远保留一个位置,给那些睡不着觉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可以说出‘我有一个问题’的权利。
    >因为正是这些问题,让人类没有沦为驯兽,让文明没有沉入永恒黑夜。
    >我走了,但问不会停。
    >下一个醒来的人,请继续问下去。”
    翌日清晨,人们发现他安详坐于光球之前,手托脸颊,似在沉思。气息已绝,嘴角含笑。
    七座问柱齐鸣,极光再现,持续整整三日。天下百姓自发罢工一日,只为静坐冥想,提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
    多年后,一位考古学家在遗址发掘出一枚残简,上面模糊可见几行字:
    >“据传,最后一位引铃人逝去那日,
    >天地静默,万籁俱寂。
    >忽有一童子自东方来,手持无字竹简,
    >立于坛中,轻声曰:
    >‘我有一个问题……’
    >于是,一切重新开始。”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