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3章 这大河畿就是他的葬身之地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晨光如纱,轻轻覆在问坛的石阶上。露珠沿着铜铃花瓣滑落,滴入泥土,发出细微如叹息的声响。盲童??如今人们称他为“引铃人”??站在井边,手中木桶尚未提起,心却已远行。方才那水中倒影,像一道无声的钟鸣,在他心底久久回荡。
    他知道,那个少年不是幻象。那是未来的自己,又不是自己;是新的“我”,正从时间之河的下游逆流而来。玉毫笔早已埋于问坛深处,化作根脉滋养这片土地,而《百虑录》也散页成千张问答笺,随风送往九州角落。神器不再需要,因人心已醒。
    他提水上岸,脚步稳健。十年光阴,并未压弯他的脊梁,反而让他的声音更沉、目光更深。孩子们依旧围着他,但不再只是听他讲过往,而是争着说出自己的疑惑:“为什么星星不会掉下来?”“如果梦是真的,那现实会不会是假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粒火种,落在干枯的思想荒原,悄然点燃。
    今日是春分前夜,共问大典前夕。问坛四周已搭起竹棚,布幡飘扬,上书各地方言写就的问题:有稚子笔迹歪斜地写着“妈妈为什么要哭?”,也有老者用篆体刻下“忠君与爱民,孰先?”来自五湖四海的旅人陆续抵达,背着干粮,揣着手抄的问题集,有人甚至徒步千里,只为在这片圣地留下一句真心之问。
    盲童缓步走入中央广场,七座问柱静静矗立,银辉微闪,仿佛呼吸。昨夜他又梦见了苏菱。她站在极光之下,手持灯盏,轻声说:“你听见了吗?他们在问。”然后转身走入光芒,再未回头。他知道,她的魂从未离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活在每一句敢于质疑的话语里,活在每一次沉默被打破的瞬间。
    “哥哥!”一个清脆的声音唤他。是当年牵他衣角的小女孩,如今已是十五六岁的少女,眉目间透着坚毅。她手中捧着一本厚册,封皮墨字遒劲:“《问学初编》”。
    “我们整理好了。”她说,“三百二十七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按‘天’‘地’‘人’‘心’四类归档。还有岭南寄来的绘本,已经译成三种方言。”
    盲童接过书册,指尖抚过纸面,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未曾谋面的孩子们心跳的节奏。他翻开一页,见其中一条写道:“如果皇帝错了,谁来纠正他?”旁边附一小图:一个小童站在金銮殿前,仰头质问龙椅上的身影。
    他笑了,眼中泛起微光。
    “很好。”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启蒙??不是教人答案,而是教会他们如何不惧发问。”
    正午时分,问会正式开启。数百人围坐于篝火旁,火焰跳跃,映照出一张张专注的脸庞。首位登台者竟是那位曾跪地献刀的将军,如今已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他拄杖而立,声音洪亮:
    “十年前,我问:若命令违背良心,我还该忠于谁?今日,我想追加一问:当整个体制都在压制真相,个体的良知还能走多远?”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片刻后,掌声如雷。
    接着是一位年轻女子,来自江南。她曾在官学中因提出“女子为何不可主政”而被逐出校门,如今却站在这里,昂首道:“我今日所问,并非为自己求公道,而是为所有被定义‘不该想’的人发声:思想的边界,是谁划定的?凭什么?”
    人群沸腾。有人高呼:“凭的是恐惧!怕我们觉醒!怕我们团结!怕我们不再跪着听话!”
    盲童静听,心中翻涌。他知道,这场运动早已超越个人恩怨,成为一场文明的自我叩击。不再是少数人的呐喊,而是万众灵魂的共振。
    夜深,篝火渐熄,众人散去歇息。盲童独坐于问坛最高处,仰望星空。极光再度浮现,比往昔更加绚烂,宛若无数问题织就的锦缎横贯天际。忽然,他察觉异样??七座问柱竟同时震颤,银光流转速度加快,仿佛感应到某种即将到来的变局。
    他闭目凝神,耳边响起久违的声音??不是问灵,而是另一种存在,低沉而古老,如同大地的心跳。
    >“第一扇门已启,第二扇将开。然通往‘根本之问’的路上,必有三劫相阻。”
    盲童心头一凛。他知道,这并非虚言。自由之路从无坦途。过去十年,虽有进步,但暗流从未停歇。朝廷虽暂退一步,开放言路三日,可随后便以“整顿风俗”为名,禁毁数百民间书坊;地方官吏阳奉阴违,打压“铃学堂”教师;更有刺客潜入问坛,试图盗取光球,幸被百姓识破,当场擒获。
    这些,都是劫数的前兆。
    果然,三日后,边关急报传来:北狄联军集结十万骑兵,号称“清君侧、剿邪说”,兵锋直指雁门关。与此同时,南方爆发瘟疫,谣言四起,称“皆因百姓妄问天机,触怒上苍”,多地重开祠堂祭天,焚书驱“异端”。而在西域,敦煌壁画遭人为涂抹,僧人被捕,罪名是“传播妖言”。
    三劫齐至:外患、天灾、人心复盲。
    盲童召集众人议事。老翁颤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