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5章 反抗者,一律处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翌日,天色放亮。
    整座城血气冲天,大街小巷满是尸体。
    袁龙纵马而来,来到城下,翻身下马。
    “参见袁将军。”
    守在城下的将领上前牵马问安。
    “王爷在上面吗?”
    “在!”
    袁龙顺着石阶跑上城头,“参见王爷!”
    宁宸摆了摆手,“无须多礼!秋田隼介逃出去了?”
    “是,带走了大概四千人。”
    冬雪初融,春汛未至,大胤共和元年的第一缕风拂过江南堤岸。柳条抽新,水车轻转,田间农人不再低头看天色,而是仰头望向村口竖起的“水利公告牌”??上面用红漆写着本月放水量、维修计划与责任人姓名,末尾还盖着监察院巡按御史的印信。
    沈知意乘舟沿运河南下,船头堆满各地呈报的《民生回执单》。每户百姓在领取官盐、贷款或救灾粮后,皆可填写反馈,投入驿站特设的“民声箱”。她翻阅一份来自湖州的文书,眉头微蹙:“上月发放的五百副假肢中,有三十七具因尺寸不合无法使用……春耕将至,这些孩子耽误不得。”
    随行的小吏低声道:“工坊说原料铜料紧张,赶工所致。”
    “那就不是理由。”沈知意合上文书,“明日召见‘国民创新学院’匠师团,我要他们七日内改良设计,改用竹钢复合结构,减轻重量,提升适配率。另,从库存战备物资中调拨两千斤精铜,专供残障少年组装配件。”
    小吏欲言又止:“可户部批文尚未……”
    “我签。”她提笔蘸墨,在空白调令上落下三个字:准、速、行。
    同一时刻,京城大理寺外已排起长队。数百名百姓手持举报信、账册复印件与证人画押,等待递交肃逆司特派专员。一名老农颤巍巍捧出半袋发霉的救济米:“官爷,这是去年县衙发的‘赈灾粮’,我家孙子吃了高烧半月不退!我查了登记簿,那批米竟是从陈年仓底扫出来的!”
    接案官员神色肃然,接过证据放入特制铁匣,加盖双锁,并开具回执:“三日内立案核查,若属实,涉事县丞将被停职审查,您可获赏银一百两,并列入‘护国义民’名录。”
    人群中有低声议论:“从前告官,十告九空,还得遭报复。如今不但有人受理,还能匿名……真是活见鬼的好世道。”
    消息传到御前时,赵晟正伏案批阅边关急奏。李承武来信称,北境斥候发现异动,一支不明番号的骑兵在夜阑关外三十里处集结,打着褪色的“靖难”旗号,疑似前朝余孽卷土重来。更令人警惕的是,对方竟掌握部分禁军换防时间表,极可能宫中有内应。
    赵晟搁下朱笔,唤来贴身太监:“召四公子即刻入宫,密议于偏殿,不得走漏风声。”
    半个时辰后,沈知意、林远、岑九、李承武齐聚含光阁。烛火摇曳,地图铺展于地,红线标注敌情动向。
    “这不是简单的边境挑衅。”李承武指着图上几处要隘,“他们选在春汛前动手,显然是想趁河道解冻、运输不便之际切断粮道,逼我们分兵救援。若再配合内部谣言,煽动饥民暴乱,便是一场立体围猎。”
    林远凝视财政报表,沉声道:“国库尚有存粮八百万石,足够支撑半年战备。但问题不在钱粮,而在民心。扬州虽已恢复供盐,可若此时传出‘朝廷无力北顾’的流言,南方必乱。”
    岑九冷眼扫过众人:“所以必须快刀斩乱麻。我建议启动‘鹰眼计划’??启用潜伏在各大世家府邸的暗探网,彻查泄密源头。同时,在全城张贴《安民告示》,公布敌军虚实,并附上近五年军费开支明细,让百姓知道我们打得赢,也耗得起。”
    沈知意却摇头:“还不够。敌人最擅长制造恐惧,我们要做的,是把真相变成武器。”她取出一叠纸,“这是我拟的《战时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前线每三日发布一次战报,包括伤亡数字、战术调整、后勤进度;允许民间报馆派记者随军采访;设立‘家属联络站’,阵亡将士遗书统一归档,由专人送达亲人手中。”
    赵晟久久未语,最终缓缓点头:“就按你说的办。但有一条??所有战报发布前,须经五人联署:皇帝、统帅、财政主官、司法首脑与民情总使。谁也不能独揽话语权。”
    众人凛然受命。
    三日后,第一份联合战报张贴于各州府衙门前。标题赫然写着:《我军击退夜阑关外敌袭,斩首二百一十三级,缴获马匹三百匹,主将李承武亲冒矢石督战,左臂轻伤》。文末附有阵亡将士名单、抚恤标准及家属安置方案。
    与此同时,《民声报》刊发特稿:《一个母亲的来信》。文中记述某农家妇得知儿子战死后,并未哭闹寻死,反而将朝廷送来的二十两抚恤银分成三份:一半修缮村塾,一半捐给伤兵疗养院,剩下十两存入“国家抚恤基金”,留作将来资助其他孤儿读书。“我儿没白白死。”她说,“他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