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5章 反抗者,一律处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用命换来这世道一点点变好,我就得替他看着它好下去。”
    舆论为之一震。
    而在这场风暴中心,周婉儿悄然重返西域商路。她率领三十艘武装商船穿越葱岭,以“海上同盟商会”名义与龟兹、于阗等十二国签订《互市盟约》,承诺大胤提供防御技术支持,换取各国开放驿站、派驻监察员监督贸易公平。
    途中遭遇沙匪突袭,护卫队长欲弃货保船,却被她制止:“宁丢命,不丢信。”她亲自执弩立于船首,下令点燃信号烟火。三炷香后,隐藏在沙漠绿洲中的快速骑兵团疾驰而至,一举歼灭匪徒。
    事后,她在日记中写道:“过去商人靠贿赂通关,如今我们靠规则行走天下。这不是生意,是信仰的远征。”
    回到长安那日,恰逢清明。赵晟依律亲赴忠烈园献花。百官随行,百姓夹道。孩子们手捧白菊,轻轻放在刻满名字的黑色石墙上。一位盲童教师带领学生吟诵自创诗篇:“风吹过麦田,那是父亲的脚步声;雨落在屋檐,那是母亲的眼泪。但我们不怕黑,因为光,是从裂缝里长出来的。”
    仪式结束时,岑九递上一份密折:经查,泄露军情者竟是宫中掌印太监之子,现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已被秘密逮捕。供词牵连出三位地方节度使曾接受复礼堂暗金资助,意图拥兵自重。
    “要不要立刻抓捕?”岑九问。
    赵晟望着园中盛开的梨花,轻声道:“等等。让他们再跳一阵。等百姓亲眼看见这些平日道貌岸然的‘父母官’跪地认罪,震撼才够深。”
    于是,朝廷不动声色,继续推行新政。林远主持“全民技能认证考试”,十万平民通过考核获得“技术铜牌”,可优先申请贷款、入职官办工坊;沈知意推动“女子参政试点”,在杭州、泉州两地设立“女议局”,允许未婚及寡妇代表社区参与公共事务决策;苏菱研发出第二代假肢,加入弹簧缓冲系统,甚至能让截肢者重新练习骑马射箭。
    五月端午,京杭运河举行首届“龙舟竞渡公开赛”。参赛队伍不限身份:禁军、商户、渔民、僧侣、残障人士皆可组队。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决赛??由十名穿戴假肢的少年组成的“春苗队”,凭借默契配合与特制浮力装置,竟夺得亚军。全场高呼不止,赵晟起身鼓掌,久久未停。
    当晚,李承武突然急报:北境敌军主力开始撤退,遗留营地空无一人,唯有一面烧焦的旗帜插在土丘之上,绣着四个血字:“天命不归”。
    赵晟冷笑:“他们终于明白了,真正的天命不在刀锋,而在人心。”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六月初八,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在荆襄一带爆发。患者高热昏迷,皮肤浮现紫斑,旬日之间蔓延三县。民间传言四起:“新政触怒神灵,降下天罚!”更有邪教组织趁机散布谶语:“唯有废除四公子,焚毁《阳光法案》,方可消灾。”
    岑九立即下令封锁疫区,禁止人员流动,并派遣太医院专家组赶赴前线。但她很快发现,真正致命的并非病毒本身,而是信息封锁??地方官为避责,隐瞒疫情上报,导致错过黄金防控期。
    她连夜起草《紧急状态信息披露令》,规定:凡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地方政府必须在十二个时辰内如实奏报,延迟者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同时开放民间医馆数据共享,鼓励郎中上传病例特征。
    沈知意则提出“透明抗疫”策略:每日发布疫情地图,标明清零区、风险区与隔离点;组织说书人编排防疫段子,在茶馆街头传唱:“勤洗手,戴布巾,莫信神婆跳大神;官府药汤免费领,凭证就能家门口取一碗!”
    林远紧急调拨三百万贯应急资金,用于采购药材、扩建临时病房,并启用“惠民贷”绿色通道,为受影响商户提供免息延期还款服务。他还创新推出“以工代赈”项目??招募失业百姓参与消毒、运输、建造隔离棚,日结薪酬,计入个人信用档案,未来可兑换教育或医疗福利。
    李承武派出五百名军中医官,携带最新研制的“清瘟散”奔赴疫区。他在军令中写道:“此战无前后线,救一人即胜一仗。”
    最关键的人物却是苏菱。她根据有限的病患样本,推测此疫或与水源污染有关。她带领工匠改造净水装置,利用活性炭与细砂多层过滤,并加入微量石灰杀菌。第一批净化水投入使用后,新增病例迅速下降。
    一个月后,疫情基本控制。朝廷召开全国总结大会,赵晟当众宣布:“此次抗疫胜利,非因朕英明,亦非哪位大臣之力,而是制度之功。是我们建立了能快速响应的体系,是百姓选择了相信科学而非迷信,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危难时刻没有放弃彼此。”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坚定:“所以我决定,自今日起,每年六月十九定为‘国民健康日’,全国放假一日,举行急救演练、卫生讲座与感恩仪式。纪念那些逝去的生命,致敬每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