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捧书对儿子说:“这就是皇上走过的路,你要记住。”也有秀才读后焚毁旧著,叹道:“我写诗三十年,不及此书中一行实录。”
这一年秋,科举首度实行新政。考试不再仅考诗赋经义,增设“民生策问”与“实务判案”两科。试题之一为:“若遇旱灾,府库存粮仅供半数百姓,当如何分配?”另一题则是:“有豪强霸占河道,致下游村落断水,地方官受贿不究,你为县令,将如何应对?”
放榜之日,头名状元竟是沈知意。她本无资格参加科举??女子不得应试。但她上书民议院,援引《权利宣言》中“凡人皆有平等进取之权”条款,要求开放女科。经激烈辩论,议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临时法案,允许本届特设“女子特科”,单独录取,不限名额。
沈知意不仅参考,且一举夺魁。殿试时,赵晟亲自主考,问她:“若授你知县之职,最想办何事?”
她答:“第一日,我要烧掉全县所有‘潜规则’手本;第二日,我要让每个村选出自己的监督人;第三日,我要在县衙门口立一块碑,刻上‘百姓可随时质问官员’。”
满殿动容。赵晟微笑点头,当场赐袍带,授庐陵知县??正是吴铁根的家乡。
李承武亦未落榜,名列二甲第五。他主动请缨赴西北边镇,协助新任刺史推行“屯田养兵”计划,将戍卒编入农垦队,战时为兵,闲时耕种,既减军费,又固边防。一年后,该地粮食自给率达七成,邻郡纷纷效仿。
岑九则在岭南掀起一场“识字风暴”。他发现许多村庄连告示都看不懂,便创“三人识字组”:每三人一组,识字者教不识者,教会两人即可领取半斗米奖励。短短半年,十七乡扫盲逾五千人。他还推动设立“儿童议事角”,让十岁以上孩童每月可向里正提一条建议。有孩子提议“修桥”,三个月后桥成,石栏上刻着他的名字。
赵晟巡视至此,见一群孩童围着新桥欢呼,问他们在做什么。
一男孩答:“我们在庆祝我们的意见被采纳!”
赵晟大笑,当即下令全国推广“儿童议事角”。
岁月流转,新政如树生根。五年后,大胤国势焕然:农田增产三成,学堂普及至九成乡村,民议院换届时,三十名新人来自农民、工匠、商贾之家;监察院年均查处贪官二百余人,最低者为一收五文钱好处的驿丞;海外诸国遣使来访,称“汉家治世,不在强兵,而在民心”。
赵晟年近五十,鬓角微霜,仍每年出行巡查。有人劝他歇息,他说:“我走得慢,但必须走。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读不起书,还有一户人家吃不上饭,我的脚步就不能停。”
某年春,他再访庐陵。沈知意已任知府,政声卓著。她带他去看当年吴铁根的家。土屋已改建为两层小楼,门前晒着竹器,院中孩童嬉戏。吴铁根拄拐而出,老泪纵横:“我妻若在,该多好。”
赵晟握住他的手:“她看见了。这世间每一点光,都是他们换来的。”
回京途中,他途经当年出发的城门。那日送行的人群早已散去,唯有石板路上,依稀可见车轮碾过的痕迹。他下车步行,走过那段霜路,抬头望去,明理书院的铜铃在风中轻响,一如往昔。
夜宿驿站,他提笔写下最后一则巡游笔记:
>“我曾以为,治国需雷霆手段,需雄才大略。如今方知,真正的力量,藏于那些默默改账册的书吏、深夜备课的先生、敢说真话的孩子,以及每一个不愿再沉默的普通人。
>江山非打下来就能守住,唯有不断倾听、修正、前行,才能让制度真正活起来。
>我不是救世主,只是个赶路人。
>而这条路,永无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