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5章 一路横推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何用!”两人争执不下,会议不欢而散。
    次日,该学政之子在酒楼醉语:“女子执政,国必亡。”被巡城御史听见,依《言论约束法》拘押。谁知宗室集团群起抗议,称“言者无罪”,要求释放,并弹劾赵清漪“挟私报复”。七位亲王联名上书,请求恢复“皇族议政权”,欲夺民议院部分决策之权。
    局势骤紧。乾清宫连日灯火通明。赵晟始终未出面表态,只命岑九加快巡查进度,尤其关注京城周边县镇学堂建设情况。
    直至腊月初八,他在太庙举行祭礼,百官齐聚。焚香毕,他忽然转身,面对列祖列宗牌位朗声道:“七年前,影旨令横行,忠良饮刃,朕几成亡国之君。赖林修远等诸公舍命相救,方有今日清明。今有人欲复辟旧制,以‘祖宗之法’压‘百姓之命’,试问??”他指向牌位中某一块,“若先帝在天有灵,见田荒人饿、童子失学,可会赞许?”
    全场寂静。
    他再问:“若林修远尚在,闻此争论,可会沉默?”
    无人应答。
    “不会。”他自己回答,“他会拔剑而起,质问庙堂之上,谁还记得苍生?”
    礼毕,他当众宣读一道圣谕:自明年起,太庙祭祀增设“辅臣位”,供奉林修远、裴景山等十一位新政殉难者灵位,享正三品祭礼。此举破前所未有之例??非皇族、非宰辅,竟入太庙!
    宗室哗然。当夜,三位亲王密谋于王府,拟联名退隐,以示抗议。消息被巡政使截获,赵晟却未加惩处,只派人送去一封信,内书八字:“江山非私产,权力属天下。”
    风浪渐息,非因畏惧,而是民心已定。
    新春将至,岭南巡政使传来首份报告。岑九走访十七村,发现新学堂建成六十三所,尚缺三十七。其中九处因地势偏远,建材难运;十一处因师资不足,仅聘临时教员;更有十八处遭当地豪强阻挠??或买通里正作假账,或散布谣言称“朝廷要抓孩童去填河堤”。
    报告附图三幅:一为倒塌的校舍残垣,上爬藤蔓;二为教师夜间就烛光批改作业,身旁幼子蜷缩入睡;三为一群孩子蹲在河边沙地,用树枝写字,写的是“我、要、读、书”。
    赵晟阅毕,当即召见户部尚书。
    “三十七所未建,需银多少?”
    “约三万三千两。”
    “内帑拨付,今日到账。”
    “可国库……”
    “我说了,不够,我补。”
    他又提笔写下两道手令:一命工部组建“学堂营建队”,征调军匠百人,专攻险远之地;二令明理书院紧急培训二百名志愿教师,每人发放安家银二十两,承诺三年后可通过考核转为正式官学教员。
    命令下达第三日,第一批教师启程南下。临行前,他们在书院门前宣誓:“以心传知,以身护学,纵死于荒村野岭,亦不悔此生。”
    与此同时,北方边疆传来好消息。突厥商队首次持绿牌进入雁门关榷场,带来皮毛、马匹,换走茶叶、铁锅与医书。随行的突厥医者还在边境小镇开设义诊,为汉民施针疗疾。一名被治愈的老妇拉着翻译的手说:“原来胡人也会救人。”
    更令人振奋的是,草原上已有部落开始仿建“民生工坊”,用羊毛织毯,由汉商收购转运。两国青年外交官团互访顺利,突厥王子在参观明理书院时,当众背诵《权利宣言》片段,赢得满堂掌声。他笑着说:“我们也想要这样的学堂。”
    赵晟得知,欣慰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仇恨生于隔绝,理解始于见面。一扇门打开,阳光就会进来。”
    元宵之夜,京城张灯结彩。今年灯会不同以往,民议院牵头举办“民意灯会”,百姓可在花灯上写下诉求,悬于宣政门外长街。一夜之间,千灯如星,内容五花八门:“望减免渔税”“请修东巷水渠”“盼女子也可考科举”“求赦免误伤人命之樵夫”……
    赵晟微服前往,默默行走灯下。忽见一盏小灯,纸已泛黄,却是新写:“父亲冤死影旨令,至今未得抚恤。儿愿以余生守真相,不求富贵,只求一句公道。”
    他驻足良久,命侍从记下灯笼编号,翌日亲自批复:此案重启调查,限监察院六十日内结案,无论涉及何人,务必昭雪。
    春风再起时,第一所“真相纪念馆”在扬州落成。馆中陈列影旨令受害者名录、证词、遗物,墙上镌刻一句话:“记住,是为了不再重演。”开馆当日,那位递画的小女孩带着全班同学前来参观。她站在母亲照片前,大声读出自己写的悼词:“你说谎的时代过去了,我现在会写很多字,我要告诉所有人,你们是清白的。”
    赵晟也在人群中。他没有上前,只是静静听着,直到孩子们齐声朗诵《权利宣言》最后一段,才悄然转身离去。
    夏初,十二册《天下足音》正式刊行全国,每州每县配发五部,置于公立书屋,供人免费阅览。民间反响热烈,有农夫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