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李野站起身,“通知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即日起进入战备状态。我要让那条路上的每一粒沙子都知道,中国人改的不只是参数,是整个逻辑。”
接下来的日子,一分厂进入了高强度运转模式。夜班灯光彻夜不熄,试验跑道上车辆往来如织。陈志刚带领的小组完成了三级过滤系统的模拟验证,提出将滤芯材料由纸质改为纳米复合膜,寿命提升三倍;焊接班改进了底盘纵梁连接工艺,使整体刚度提高12%;就连被淘汰的几名工人,在离厂前也提交了一份关于工具摆放效率的改进建议,被纳入标准化管理流程。
第五周,样车完成总装。银灰色车身印着醒目的“重汽?开拓者”标识,车头logo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出发前一天,全体参试人员集结誓师。三百多名员工站在试验场中央,面对国旗宣誓。李野站在最前方,声音洪亮:
“我们不是为了争一口气,而是为了证明一件事:中国的工程师和工人,有能力造出世界一流的重卡!这一趟,不仅是测试车,更是测试我们自己!”
车队启程那天,全厂停工半小时。工人们自发站在道路两侧,挥舞着手臂。一位老师傅拉着孙女的手说:“记住这一天,丫头,将来你要嫁人,就得嫁这样肯干事的男人。”
高原之路艰险异常。海拔五千米处,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德方工程师脸色发青,不得不依靠氧气瓶维持工作。而中方团队成员多数经历过类似测试,虽也疲惫,却咬牙坚持。
在唐古拉山口,意外发生。一辆样车因低温导致燃油结晶,动力中断。德国技术人员主张立即拖车返厂,认为已属重大故障。
“等等。”陈志刚走出驾驶室,摘下手套检查油路,“让我试试。”
他在寒风中蹲了四十分钟,利用随身携带的便携式加热装置对燃油泵局部升温,并调整了ECU冷启动策略。二十分钟后,发动机重新点火成功,平稳运行。
汉斯通过翻译得知全过程,久久不语。当晚宿营时,他找到李野,举起酒杯:“我现在明白照片上那句话的意义了。你不仅驾驭巨擎,还培养巨擎。”
李野笑着碰杯:“巨擎不在办公室,而在车间,在路上,在每一个愿意较真的普通人心里。”
六周后,测试圆满结束。数据显示,中方优化后的车型在油耗、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三项关键指标上全面超越原设计,尤其在高原起步响应速度上领先德方参考车2.3秒。
回国当日,部里特派专员前来迎接。董善在机场握住李野的手:“你知道吗?就在你们测试期间,集团通过决议,将在全国推广‘重汽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明年,会有两万名三线企业职工按这个路径安置。”
李野怔了一下,随即笑了:“那咱们的食堂得多加几个窗口了。”
回到厂区,已是黄昏。夕阳洒在红砖墙上,那八个大字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李野独自走上研发中心顶层天台,点燃一支烟。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陈志刚。
“李总,我决定了。”年轻人站得笔直,“等这批项目结题,我要报考重汽技校大专班。我不想一辈子只做一个会修车的人。”
李野吐出口烟圈,望着远处渐渐亮起的灯火:“很好。你知道咱们厂最早那批工程师是怎么来的吗?是建国初期从全国各地招来的铁路维修工、铁匠、木匠,一边干一边学,硬是造出了第一台解放牌卡车。”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时代变了,但道理没变。只要你肯学,这片土地永远不会辜负努力的人。”
夜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围墙外的桃树已经结出青涩果实,预示着下一个丰收的季节。
李野收起烟盒,轻声说:“走吧,明天还得开会。新一批学员下周报到,得给他们准备好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