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班’课程,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上课,内容涵盖机械制图、公差配合、安全规程三大模块。老师由各车间技术骨干轮流担任,每人每周两节课,计入年终考评。”
陆知章皱眉:“这会不会影响正常生产?”
“不影响。”李野语气坚定,“白天让他们干活,晚上集中补课。工人不能只会拧螺丝,还得知道为什么这么拧。我们培养的不是劳动力,是未来的技术主力。”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散会时,天空飘起了细雨。李野独自步行回招待所,路过职工宿舍区时,听见一间屋子里传来朗读声:
“……节气门开度传感器的作用是检测驾驶员踩油门的程度,将机械位移转化为电压信号传给ECU……”
他停下脚步,透过窗户看见陈志刚坐在床沿,就着昏黄的台灯念课本,旁边摆着一碗泡面和那本泛黄的笔记。
李野默默转身离开,雨水打湿了他的肩头。
第二周,培训进入实操阶段。陈志刚被分配到电控组,师从张卫国。起初几天,他连万用表都不会用,接线常常反接,惹得几位老技工直摇头。
“这种人也能进重点组?”有人嘀咕,“怕不是走后门的吧。”
张卫国却没说什么,只是每天多留半小时,手把手教他识电路图、测信号波形。第三天下午,一台实验车突然出现怠速不稳故障,排查半天无果。正当大家准备拆解发动机时,陈志刚蹲在驾驶室角落,忽然抬头:“能不能检查一下曲轴位置传感器屏蔽层接地情况?我刚才发现仪表盘干扰纹有点像电磁耦合现象。”
众人一愣。张卫国立刻拿来示波器,果然发现信号波形存在周期性畸变。拆开线束后,发现屏蔽层断裂,导致信号受高压线干扰。
“小子,有点门道啊。”张卫国难得笑了。
当晚,这件事传遍了培训队。有人开始主动请教陈志刚,他也毫不保留,把自己的笔记复印了十几份分发出去。
一个月过去,第一次月考成绩公布。三百二十七人中,二百一十九人合格,淘汰三十八人。陈志刚以98.5分位列第一,尤其在故障诊断实操环节拿了满分。
庆功会上,李野当众宣布:“从本月起,‘青年技工创新基金’正式启动。首笔奖励授予陈志刚同志,奖金五千元,用于其提出的‘基于振动频谱分析的早期轴承磨损预警法’项目立项研究。”
全场震惊。五千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五年工资!
“这钱不是白给的。”李野站在台上,声音冷静,“他用两个月时间收集了三百组轴承运行数据,建立了简易模型,预测准确率达到76%。虽然离实用还有距离,但他证明了一件事:一线工人不仅能执行标准,还能创造标准。”
掌声雷动中,陈志刚红着眼走上台。他深深鞠了一躬,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这是我写的‘师徒共建计划’建议书,请组织考虑。我想带三个徒弟,把我的方法教下去。”
李野接过纸页,展开看了一眼,嘴角微微扬起。
春天渐深,厂区内外焕然一新。桃树成片绽放,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落在崭新的试验车上,也落在忙碌的工人肩头。
又是一个清晨,李野照例巡视车间。他走到电控实验室门口,看见陈志刚正带着三个年轻学员调试一台新型ECU。
“老师,这个PID参数怎么调才能避免超调?”一个学员问道。
陈志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画了个曲线图:“想象你在骑自行车上坡。踩太猛会冲过头,踩太轻又爬不上去。所以你要一边观察速度变化,一边微调力度。这就是反馈控制的本质。”
李野驻足良久,悄然离去。
中午食堂,他遇见董善。后者刚从北京开会回来,神色凝重。
“部里有人对你这么大手笔奖励一线工人有意见。”董善低声说,“觉得开了坏头,以后人人都要钱搞发明,企业负担不起。”
“那他们有没有想过,”李野夹起一筷子青菜,“我们这些年引进了多少国外技术?花了几百亿外汇买图纸、买专利、买生产线?可真正消化吸收的有几个?核心技术永远买不来,只能靠自己人一点点啃出来。”
董善沉默片刻:“可五千元……是不是太多了?”
“不多。”李野摇头,“比起我们每年花在技术咨询上的费用,这只是零头。关键是态度??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动脑子的人,值得被重奖。”
董善终于点头:“我会在集团常委会上替你说话。”
午后,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李野案头。德国MAN公司发来消息:原定三个月后的联合路试,提前至六周后举行,且测试路线将增加西藏段高原极端工况。
“这是要逼我们交底啊。”秦广看完电文冷笑,“他们怀疑我们优化方案只是纸上谈兵。”
“那就让他们亲眼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