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梁小敏接通电话之后,立刻就转换成了粤语。
李野勉强能够听懂粤语,但是梁小敏说的非常快,所以李野只听懂了其中的两三句。
“我来京城有点事......”
“这件事我会处理好的,你不用担心...
晨光微露,厂区东门的铁栅栏被推开时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李野站在门口,看着一队背着帆布包、提着搪瓷缸的年轻人列队走进来。他们大多二十出头,脸上带着乡下人初进城的拘谨与不安,衣服洗得发白,鞋面上还沾着泥点。领头的是个瘦高个儿,额前一缕头发倔强地翘着,眼神却亮得惊人。
“这批是第一批报到的三线厂分流技工。”秦广走过来,手里拿着花名册,“一共三百二十七人,来自湖南、贵州两个老军工配套厂,专业以车工、钳工为主。”
李野点点头,迎上前去。他没穿干部服,只套了件深蓝工装,袖口卷到肘部,露出结实的小臂。“欢迎你们来到重汽一分厂。”他说得平实,没有官腔,“从今天起,这儿就是你们的新家。干得好,住宿舍、分房子、转编制;干不好,三个月试用期结束,该去哪儿去哪儿。我不讲虚的??咱们造车,不是绣花,容不得半点马虎。”
人群里有人低头交换眼神,也有人挺直了腰板。
“现在,所有人跟我走。”李野转身迈步,“第一课:认机器。”
三百多人的脚步声在清晨空旷的厂区回荡。他们穿过试验跑道,绕过冷却塔,最终停在一栋巨大的厂房前。红砖墙上那八个大字在朝阳下清晰可见:**技术为本,质量立厂**。
装配车间的大门缓缓拉开,一股机油与金属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流水线尚未启动,但几十台等待组装的底盘整齐排列,像沉默的钢铁阵列。李野站上检修平台,声音沉稳:“这是一辆重卡的骨架。它要翻越昆仑山口,穿越塔克拉玛干,扛得住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也经得起五十度高温的炙烤。你们将来要做的,就是让每一颗螺丝都精准到位,每一道焊缝都牢不可破。”
他指着不远处一台正在调试的发动机:“看见那个排气管了吗?去年我们在青藏线做极限测试,连续跑了三千公里,回来拆开发动机,磨损程度比德国原厂数据还要低百分之十二。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懂中国路,懂中国气候,更懂怎么把机器伺候到极致。”
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
“接下来两周,你们会在六个核心岗位轮岗:铸造、机加、焊接、总装、检测、电控。”秦广接过话筒,“每人配一名师傅,签‘师徒协议’。每月考核一次,末位淘汰十人。明白吗?”
“明白!”声音参差不齐,却透着一股生涩的认真。
李野跳下平台,走到队伍中间。他忽然看见那个额头翘发的年轻人,正盯着一台六缸柴油机发愣。
“叫什么名字?”他问。
“陈志刚,八四级技校毕业,原在湘西某军工厂做车床加工。”年轻人立正回答,声音有些发颤。
“以前做过多少种零件?”
“七十三种标准件,十九种非标件,最复杂的是变速箱壳体镗孔,公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
李野挑眉:“你有记录习惯?”
“每天下班前记工作日志,包括刀具损耗、切削参数、废品原因。”陈志刚从包里掏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递过去。
李野翻开一看,密密麻麻全是手绘草图和数据表格,字迹工整得近乎刻板。他合上本子,拍了拍对方肩膀:“明天开始,你跟张卫国学电控系统调试。如果三个月内能独立完成ECU标定,我亲自给你写转正推荐信。”
周围一片哗然。这几乎是破格提拔的信号。
“别以为这是照顾。”李野扫视众人,“谁有真本事,我就敢用谁。咱们这儿不看背景,不讲关系,只看手上功夫。”
第一天培训结束已是傍晚。三百多人挤在澡堂里冲凉,水汽蒸腾中夹杂着南腔北调的议论。
“听说李总当年是从车间干起来的?”
“可不是,有人说他能在黑暗里听出发动机缺缸的声音。”
“那个陈志刚运气好,碰上贵人了。”
“贵人?你没看他那笔记?那是十年磨出来的。”
与此同时,办公楼三层会议室灯火通明。李野、秦广、陆知章、牛红章围坐一圈,桌上摊着厚厚一摞资料。
“今天抽查了五十份岗前测试卷。”秦广推了推眼镜,“平均分61.8,及格率不到四成。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是液压传动和现代电控部分。”
“情理之中。”牛红章叹气,“那些三线厂十几年没更新设备,教的还是六十年代苏联教材。让他们操作数控机床,等于让骑惯毛驴的人开汽车。”
“那就得从头教。”李野翻开一本教案草案,“我已经让教育科连夜编了一套‘速成补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