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着名经济学家李郁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499章着名经济学家——李郁
    李郁走出屋子,
    环视周围人:
    「王署长去了,他是为河工而死,理应厚葬。」
    「陛下,葬在何处?」
    李郁抬头,指着不远处的一处土坡。
    「垒土,加高至5丈。种上松柏灌木,水泥大墓前立3尺石碑。追封大臣!」
    「遵旨。」
    一名劳工署官员急匆匆跑来。
    「陛下,河工还丶还挖吗?」
    「挖!」
    「工钱还发吗?」
    「一文不少,照发不误。」
    ……
    避开人群视线,
    走到一处河沟,李郁俯身洗手。
    仔细擦洗~
    并将罩在外面的大氅解开,扔进了河里。
    回到车队,
    步入特制的四轮带弹簧御驾马车,李郁从车厢侧抽出一条木盒,取出2颗对应的药丸。
    破开蜡封,服下。
    两张印着「献方」大夫名讳的包装纸,飘出窗外,落入不远处的河道泥水里~
    很快被络绎不绝的民夫们踩入烂泥。
    每天50文铜钱,包2顿饭。
    另外,
    挖河现场昼夜不停的提供热水丶简单医疗丶以及修理工具。
    ……
    各县衙门稍微动员,百姓们就默默的带着工具来了。
    基本上,
    凡是有男丁的家庭,都会出劳力。
    苏松两府的百姓普遍看不上每日报酬仅50文的重体力活,他们有更多渠道挣更轻松的工钱。
    不过,
    他们还是积极的参加了挖河!
    所有人都知道,
    一级河道网一旦竣工,意味着两府从此再无内涝,从此再无灌溉之苦。
    谁家要是偷奸耍滑,不出劳力。
    后世子孙也抬不起头来做人~
    ……
    迄今为止,
    一级河道网堪堪完成了工程总量的三分之二,动用人力数十万计,工时更是恐怖。
    王六因此羞愧不已。
    他花掉的200万两经费里,大部分是人工钱。
    每次他去要钱~
    财税署的人看他的眼神就像是爹妈看待败家子,满满的恨铁不成钢。
    300万两!
    换来数十年苏松两府再无内涝灌溉之忧。
    值得吗?
    吴廷的九成官吏都认为不值!
    他们不敢腹诽陛下,所以排斥王六这个不识趣的家伙。
    如今,
    人死帐消,恩怨终成衙署内的茶馀饭后。
    偶尔有人提到王六,也不过是一声意义不明的叹息罢了。
    ……
    农业署丶粮食署两位署长带着麾下的精干吏员启程去了武昌。
    遵照陛下指示,
    湖广的粮食是重中之重。
    馀粮要收缴,补种要抓紧。
    明年粮食能不能丰收,关系到帝国接下来的战略走向。
    爪哇火山爆发导致粮食减产的情报,只在吴廷内小范围传播,防止引起民间恐慌。
    天象!
    太容易被有心人拿来做文章了。
    ……
    两大因素的迭加,促使粮价应声下降。
    吴国境内,
    1斤大米的市面售价已经跌到了10文,和清统区米价差距之大,令人咂舌。
    第1个因素是:
    进口!
    广州港对进口大米免税。
    消息传开,
    暹罗和安南的米商们纷纷组成船队沿着海岸线航行,到广州交易。
    一来,沿着海岸线航行可以避免海盗袭扰。
    二来,返航时可购买畅销货。
    这样一来,
    意外导致了南洋部分缺粮地区的粮价上涨。例如——兰芳。
    他们必须付出比广州港高4成的价格,米商们才愿意光顾。
    这一切,
    吴国并不知情,也不感兴趣。
    ……
    造成粮价下跌的第2个因素,是江南8府种植模式的改变。
    从明中期开始,
    江南地区的粮食种植比例逐年下降,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逐年上升。
    原因很简单:
    市场导向!
    棉丶桑丶茶的单亩利润远高于粮食。
    在个别府,
    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甚至达到5成。
    农户们拿银子从湖广购买粮食~
    湖广熟,天下足!
    就是此时的最佳写照。
    李郁对此如鲠在喉。
    于是也用市场手段来调控!
    和撒克逊东印度公司悄悄达成了长期的庞大的采购原棉订单,剧烈冲击江南的棉花种植。
    很快,
    江南地区的粮食种植比例提高了10个点。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