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治理黄河,几分天灾?几分人害?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591章治理黄河,几分天灾?几分人害?
    文武百官纷纷簇拥过去,盯着地上的沙盘,颇觉新鲜。
    敢应皇榜的都有点本事。
    这些人在地上制作的沙盘,有河道,高差,湖泊,城池丶标注的有模有样。
    沙盘作业讲解,几乎都落在了实际。
    一,泥沙淤积,河道不畅。
    二,洪泽湖是地上悬湖,高家堰是整个黄河防御最脆弱的一环。
    三,筑堤坝和泄洪必须一起加强。
    借鉴了前人的许多思路,例如明朝潘季驯的「束水攻沙」。
    在关键河道筑起堤坝,让河水通过狭窄的河道,流速被迫增加,将河底淤积的泥沙冲入大海。
    这个过程很长,每年进步一点点。
    ……
    李郁只是听着。
    大臣们倒是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评头论足。
    黄河流经豫南丶皖北丶苏北,最终汇入黄海。洪泽湖作为苏皖两省交界湖泊,起到了在汛期蓄洪的作用。
    李郁突然开口:
    「洪泽湖,高出沿岸许多。何解?」
    众人愣住了。
    治黄,就避不开治理洪泽湖。
    但是洪泽湖这个问题很微妙,很复杂。本质上讲,不是单纯的水利问题。
    ……
    有一人出列,拱手问道:
    「草民请问陛下,治黄工程,朝廷是否有必保?」
    「何意?」
    「前明治黄,首保先祖皇陵,次保漕运,故而在洪泽湖年年筑堤。高家堰的堤坝越来越高,湖中淤泥越来越多,以至于悬湖越来越严重。当事不可为之时,保皇陵,不保漕运。方案就是开闸,向东泄洪至江苏。」
    「前清无皇陵之忧,故而只保漕运,事不可为之时,泄洪至安徽。」
    「故而,草民斗胆问陛下,可有必保?」
    众人哗然。
    ……
    李郁笑了,打量着此人。
    布衣丶年轻丶瘦削丶眼睛里不卑不亢,透着矜持。
    「你叫什麽?籍贯何地?」
    「扬州府兴化县人士,周望,曾是前清生员,家祖曾在河道衙门当过差。」
    李郁略一思索,乾脆说道:
    「寡人要治黄,没有必保。只要黄河能长治久安,洪泽湖能下降湖底淤泥,该淹哪里就淹哪里。前明的皇陵可以淹,运河也不是必保。」
    这番话好似一块石头扔进湖水,激起阵阵涟漪。
    水利署署长黄文运听明白了,陛下没有任何包袱,治黄无必保。
    不过,
    这倒是好事。
    治黄本就艰难,若是去掉包袱,难度会小很多。
    ……
    周望咬牙说出了他的想法:
    「陛下圣明,魄力无人可及。草民建议,束水冲沙和主动泄洪并举。不分流,筑起堤坝合流,以激流冲刷下游河道淤积。10年20年后,河道必定深宽,泄洪能力大增。」
    李郁平静的问道:
    「泄洪又是何意?」
    「黄河每2年就决一次。在解决泥沙淤积之前,必定还会有决堤发生。草民的建议是,与其被动堤溃,不如主动决堤。」
    「淹泗州和凤阳!」
    ……
    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盯着这家伙。
    李郁倒是很淡定。
    以邻为壑的思想不奇怪。如果这家伙建议先淹了自己家乡,才是罕见。
    他继续询问其他人:
    「你们的方案,都说来听听?」
    一人赶紧上前:
    「陛下,草民认为黄河之患并非数年形成,自然也非数年之努力能解决。中庸之法更符合天道。草民的建议是挖通一条南线泄洪通道,将部分洪水从洪泽湖经高邮湖丶邵伯湖,泄至长江。此路线可以利用湖泊和天然河道,工程量可以接受。」
    黄文运微微点头。
    他也觉得周望的想法太激进。
    中庸点好,水患只能防,无法根治。
    自己是九江人,对洪水的脾气还是很熟悉的。
    ……
    又一河南籍人,建言:
    「陛下,草民认为应在河南境内修筑减水坝,缓解洪水流速,减轻下游压力。此乃固本之计。」
    还有人建议:
    「陛下,草民建议用水泥修筑堤坝,同时将沿湖部分低矮地区并入湖区,扩容,尽量避免决堤次数。因为每决堤一次,黄河就难治一分。」
    一圈说完。
    最后开口的是个少年。
    「陛下,草民认为治黄的关键在于责权统一,安徽和江苏为两省,互相掣肘,很难推行。最好合并为一省。」
    黄文运凑过来,低声介绍:
    「他是江西浮梁县士绅王三松之孙,王元生,素有神童之称。」
    老乡help老乡。
    都是江西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