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治理黄河,几分天灾?几分人害?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黄文运很乐意伸个手。
    ……
    李郁对王三松的印象尚可,对茶叶产地浮梁县更是不陌生。
    笑着问道:
    「你说,怎麽合并?」
    「回陛下,草民建议将署皖两省的长江以北区域合并为一省,设巡抚兼治河总督。如此才能不偏不倚,内无掣肘,杜绝上下游扯皮。」
    见李郁并无愠色,王元生继续说道:
    「黄河之祸始于宋,杜充掘堤以黄河水阻挡金军。后来,金军又故技重施,掘堤阻挡蒙古军。这是起源。」
    「明清两朝,为保漕运,治黄时束手束脚。」
    「所以,人之祸害才是黄河泛滥的关键。」
    这一番话说得在场众人频频点头。
    就连李郁也忍不住感慨:
    「黄河之患,一半在人,一半在天。如果人不造孽,黄河之患也不至于像今日这般酷烈。」
    「今日诸位所言皆有可取之处,各赏银币50枚,待朝廷商议。今日就到这里吧。」
    ……
    御驾先行离开,重臣们也坐着马车回到附近的官邸。
    湖畔沙盘静静伫立。
    次日,被一场雨水冲入金鸡湖。
    黄文运和王元生一起乘坐马车离开,顺便叙一叙乡谊。
    「元生小侄,你今日之建言说到陛下心坎里了。」
    「全赖黄大人栽培。」
    黄文运心里窃喜。
    他点拨这小子,在御前从「减少内耗」的角度出发提建议,是有私心的。
    如果陛下采纳,筹建江北省。
    那,新任巡抚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理黄河。
    吴廷中枢多苏皖两省人士,谁去坐这个位置都会不由自主的偏袒自己的老乡。
    道理也很简单,总不能老乡淹老乡吧?还想不想叶落归根了?还要不要家乡风评了?
    对错是非那是小孩子才讲的,大人们只看立场。
    所以,
    自己这个江西人,很有可能坐稳江北巡抚的宝座。
    ……
    「元生,你的前途无量啊。」
    「谢黄大人提携~」
     「都是江西老表嘛,应该的。对了,据说浮梁改稻为茶搞的轰轰烈烈,还死了人?」
    「黄大人明鉴,老家9成5的地都种起了茶叶。有些田主不愿意,争斗之间偶有伤亡。其实不止是浮梁,皖南和赣北都差不多。」
    黄文运忍不住冷笑。
    皖赣茶叶商会能量真大,胆子真大。
    作为一名传统士大夫,他很看不惯商人如今的嚣张。他可以接受商人地位提高,但不能这麽高。
    如今,
    几大强巨型商会简直无法无天。
    一旁的少年王元生眼珠转动,他已然看透了长辈的心思。暗自告诫自己日后要小心被这位叔伯带进派系斗争的旋涡。
    ……
    如何治黄,基本可以总结为几点:
    合流和分流之争~
    快速泄洪和层层减水之争~
    保江苏和保安徽之争~
    天灾和人害之争~
    2日后,吴廷内部拿出了最终决议,兼顾了各方意见。
    一,开挖南线,洪泽湖——长江泄洪通道。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二,束水攻沙,以激流冲刷淮安境内的入海河道。
    三,部分重点堤坝和分水闸用水泥加固。
    四,在里下河地区组织民夫,在盐河的基础上挖深挖宽,连通黄海。一来运盐,二来灌溉,三来作为泄洪毛细血管。
    五,设江北省。
    ……
    黄文运如愿以偿当上了首任江北省巡抚。
    不得不说,他是了解陛下脾性的。
    治河,先治人——肯定是没错的。
    这世上的一切事务,都离不开人的作用。
    书房里,
    他得意的哼起了小曲:「封疆乃吾愿,部堂非吾志。」
    如果18世纪有小镇做题家的话,黄文运就是顶配。进士及第丶富女下嫁丶知府一方丶都是做题做出来的。
    他不怕挑战。
    一路走来,全凭个人能力。
    而且他知道,世家子弟不愿当的差才会轮到自己这种做题家。把骨头啃出花样,才是自己这种人往上走的唯一出路。
    黄河这个骨头虽硬,却有个好处——不会得罪人。
    像改稻为茶丶殖民地丶厘清税务,很容易卷入派系倾轧。
    ……
    江北省,几乎包括了安徽江苏两省在长江以北的全部区域。
    (江苏沿江5里宽度的狭长地带被陛下单独划出来了。京畿必须在江北有管辖权,沿江5里不属江北省。)
    江北省省会?巨大的争议。
    省会之争,对于苏皖两省百姓意义重大。
    扬州,淮安丶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