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两千年后,诸葛亮还能再保他的主公一次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嗯,老十一就是懂事!”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
    后世如何评价不重要,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儿子们都能够恪守本分,做好他们大哥的好弟弟!国家的好藩王!
    后世对诸葛亮看的更高是后世的事情,君臣之道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蜀王朱椿此刻正无奈的坐在自己蜀王府院中,悠悠的叹了口气。
    “想不到天幕还能提及孤一次,虽然是以这种方式……”
    “罢了,拆都拆了……”
    已经将武侯祠搬进了昭烈庙的朱椿叹了口气,没想到做的这么一件事,还能让后世记载专门讨论。
    他不禁心里犯嘀咕。
    “孤是藩王,爹是皇帝,大哥是太子,可不得表表忠心,以正君臣之道嘛。”
    老爹为啥喜欢他这个老十一,可不就是他懂事讨人喜欢。
    至于非说诸葛亮和刘备谁在后世的地位高,那和他有什么关系,都一千多年前的人了。
    “还好还好,这些后人没有因为这件事骂我。”
    没有在天幕上看到骂自己的弹幕,朱椿松了口气,要是因为这件事被后人骂,那可真是无妄之灾。
    【诸葛丞相有很多种选择,他偏偏选了最难的那一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用人力向天争一线生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东汉末年。
    刘备与诸葛亮相对而坐,看着天幕。
    刘备手中,还握着那份《出师表》的临摹本。
    是当初天幕让他‘穿越’到大宋时候,属下刀笔吏记录下来的。
    虽尚未经历未来天幕所言的许多事,但仅仅只是像听故事一般听取了这些事,也足以让君臣二人之间的默契和感情更甚。
    刘备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孔明啊,在后人眼中,你的智慧与忠诚为之传颂,便是利国利民的大事都要因你的武侯祠而改道,可见后人对你多么尊敬憧憬,孤何德何能能赖你这般辅佐啊……”
    诸葛亮晃了晃羽扇,眸中淡然,仿佛天幕所讲述的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辅佐明君,匡扶汉室,是臣之所愿。”
    “后世如何评价,亮不能预料。”
    “只是,最终依旧功败垂成,亮……有负主公重托,不值得后人如此赞颂。”
    诸葛亮也未曾料到,他在后世居然还有这般的影响力。
    大秦。
    嬴政看的感慨。
    “原来后人都喜欢这样的人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不知晓哪一位君主能够有此殊荣。”
    嬴政是看的羡慕了。
    大秦恐怕难以万年。
    但是身后却有万世之名啊。
    这位蜀汉的丞相,所做的一切值得尊敬,后人的评价标准,到底在很多地方还是与他们有些相似的。
    “李斯啊……”
    “不知晓后世会如何评价你这位我大秦相国呢?”
    “以朕之见,李卿比得上这诸葛亮。”
    一旁李斯连忙拱手。
    “陛下过誉了。”
    “后世如此赞颂之人,臣万不敢与之相比。”
    “不过,臣倒是以为,陛下之功绩,于君王而言,倒是足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倘若诸葛亮是陛下的臣子,定然不会出在后世名声盖过陛下的事件发生,那蜀王朱椿也不必做迁移武侯祠这种无意义的事了。”
    诸葛亮这样一位被评价为十分的人物。
    而且在后世还比他的君主刘备的评价和名声更加响亮。
    几乎是一瞬间,李斯就不愿意被这样评价,哪怕这种话是嬴政说的。
    但是这种事情万一在君主的心底留下一根刺,可不是什么好事。
    正如那蜀王朱椿一样,看不惯诸葛亮在刘备之上,将其庙宇全都拆掉迁到昭烈祠。
    人都死了一千多年了,尚且如此在意,更何况还活着的呢?
    大宋。
    岳飞看的热血沸腾,又为诸葛亮北伐不利而感到惋惜。
    “陛下,臣虽不才,但愿以血肉之躯,誓死捍卫大宋疆土,愿效仿武侯,出师北伐,复我大宋旧土,以昭先祖英灵。”
    虽说是被赵构如此对待,甚至在天幕所言的‘历史’上,被残忍杀害,但是出狱之后的岳飞,依旧将这一切都当做没有发生,忠诚于皇帝国家。
    赵构:“……”
    大唐。
    李世民眉开眼笑,至于后世……
    诸葛亮地位甚至在刘备之上,这种事情他也管不了,自然也就当做没看见罢了。
    “丞相虽居臣子之位,而机务明达,可为万世之师表。”
    “后人敬仰崇拜,也是正常的……”
    抛开后人对其重视程度超过刘备不谈,单说诸葛亮本人,这可真是一个完美的臣子模板。
    有时候李世民也不禁羡慕刘备,能得到如此大才的辅佐。
    当然……他羡慕的可不止是刘备。
    “天下英雄如此之多,可却不能皆入朕的朝堂。”
    无论秦汉宋明,看过这么多能人异士的李世民,更想做的是大人的选择——全都要!
    大明。
    “可惜我大明臣子,不能像武侯那样,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也并没有在意。
    毕竟后人给其的殊荣,诸葛亮自身也决定不了什么,哪怕是僭越超过了他的君主,也不是诸葛亮的本意,与他无关。
    “若我大明臣子有一半有武侯的忠心与能力,那小崇祯又岂会为难到那种地步。”
    “……”
    越看越觉得难受,也怨不得,后人如此赞颂诸葛亮,而他大明的那些士绅和东林党们,在后世臭名昭著了。
    大清。
    雍正年间。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见到后世的诸葛亮名声丝毫不减,甚至更甚,康熙帝的十七子爱新觉罗·允礼感叹一声。
    从小听着三国演义长大的他,对于诸葛亮的崇拜不亚于后人。
    更兼自身书法出众,一时兴起。
    在眼前将这首杜甫的诗句写下。
    “名垂宇宙”
    “待得空闲之时,去一趟武侯祠,便题个这样的匾额吧。”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