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千秋岁(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复又看向郑合敬:“廿州地方上的青册在哪里?”
    各州的黄册都有两本,一本在各州官府里留存,一本送入瀛坤阁装册。因为瀛坤阁的大火,兴平二十八年的各地青册已经被陆陆续续调入了京城。
    郑合敬答:“在赵首辅那。”
    赵公绥见太后的视线转向自己:“臣前阵子带着翰林院的人一起修复黄册,的确接手过甘州的青册用以核对。这本青册现在在翰林院,臣这就命人去取。”
    说罢招来身边服侍的小内侍,刚要嘱咐几句,太后已经看向同行章:“你去。”
    赵公绥脸上的笑意微微一滞:“看来娘娘是信不过了。”
    “不是哀家信不过你。”太后的目光看向他,“而是灵佑也该想着避嫌才是。”
    说罢,她又叫来崔待诏:“苏舍人这一本黄册,你也来瞧瞧。”
    崔待诏双手接过,翻开扉页,双手登时开始微微发抖,他看了一眼太后,又看了一眼赵公绥,嘴唇几次开合都说不出来一句话。
    “说话!”太后猛地一拍桌子,吓得崔待诏狠狠打了个激灵,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娘娘,这本......这本也是真的………………”
    此话一出,所有想看苏郁仪笑话的人都有些笑不出来了。
    两本黄册,必有一真也必有一假。
    究竟是谁在撒谎?
    太后看向苏郁仪:“苏舍人手中,为何会有黄册?”
    郁仪平静答:“娘娘还记不记得,下官才入慈宁宫时,担任的是娘娘侍读一职。那时,娘娘曾将一本账册交给下官,叫下官抄录一番。”
    “嗯,继续说。”
    “娘娘告诉下官,这本账册是昔日张大人所写,结合了西南各地的农情与物候,若有不详尽之处,还让下官向张尚书请教。这本账册当中关于甘州的部分字迹不清,下官便去请了张大人的手令,从瀛坤阁中调出了甘州的黄册。只是事后抄完了需
    要的数目后,忘了归还,今日才想起。”说完这段话,郁仪再次叩首,“下官有罪,百死不足,但还请娘娘还张大人清白。”
    太后记得那本卷宗,也记得那一日正是她自己说的,若郁仪有不通之处可以请教张濯。
    “你说你那日抄录的卷宗中也有廿州的记录,那本卷宗现下在何处?”
    熊寅道:“在户部衙门。”
    兵部尚书王兼明骤然道:“既然在户部,那就不可信了。他张濯是户部尚书,还有什么是他不能更改的?”
    一直没有说话的皇帝终于也忍不住开口了:“母后,儿臣想既然各有各的道理,不如也一并取来参详一番,以免有心之人销毁证据。”
    太后听罢点头:“郑合敬,劳你再去一趟。”
    过了一炷香的功夫,周行章和郑合敬一起回到了慈宁宫。
    周行章率先呈交了翰林院中关于甘州的青册。
    青册上的数字与赵公绥的黄册如出一辙。
    郑合敬呈交了户部两本卷宗,一本是张濯写的原版,一本是郁仪写的抄本。两本卷宗都和郁仪的黄册分毫不差。
    太后看着这几本账册,气极反笑:“好高明的手段。”
    这数月来种种荒诞诡谲之事,王宽、抚州知府、周朔平等等一众人的性命,全都系在这几本账册上。
    “今日哀家到时要看看,究竟谁是李逵,谁是李鬼。”
    司礼监掌印高世逢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话,左韫在旁与他耳语道:“老祖宗觉得赵阁老和苏舍人究竟谁才是真李逵?”
    高世逢为人老辣,不欲站队,他眯着眼看向苏郁仪:“依杂家看,他们谁是李逵、谁是李鬼根本不重要,而要看娘娘心里认定谁才是真李逵。”
    而另一边,为张濯诊治的杨太医正在飞快地写方子,叫自己的徒弟们赶快去煎药。
    他已将张濯的十根手指全部刺破放血,流出的血全已泛起乌黑,而张濯像是冷得透骨,全身抖得很厉害,意识也渐渐昏沉,杨太医连叫了几声他都全无反应,如死去一般无声无息地躺在那里。
    郁仪回头看了他一眼,见此惨状,缓缓握紧双拳。
    傅昭文一时间心痛如割,立刻解开自己的斗篷也披在了张濯的身上。
    “合敬。”太后叫了郑合敬的名字,“你素来通文墨,你来看看。”
    见太后如此信任,郑合敬立刻肃容走至她身边,恭恭敬敬地将两本黄册拿起。他看似不苟言笑,只是耳垂却微微红了起来。
    这一幕落在赵公绥眼中,他偏过头去不再看他。
    郑合敬指着赵公绥的这本黄册说:“娘娘,这本黄册上有烧灼与泼水的痕迹,奴婢辨认不出具体的年份。”然后转而指向郁仪的那一本:“这本的确不像是最近做出来的。”
    他将这本黄册放在光下:“娘娘请看,这本黄册的最外层泛黄得更重一些,层次也分外分明,这是由于和空气接触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