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之说!”
明朝的户籍制度,堪称严苛至极。
不同户籍之人,绝无跨界从事他类职业之理,且这一规矩世代相传,牢不可破。
例如,军户之子,命中注定只能承袭父辈戎装,奔赴沙场;匠户之后,亦只能手握工具,终生与刀斧锯凿为伴。
同理,乐户、阴阳户、医户,皆如铁律般被框定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中,难以逾越半步。
此制,一方面承自元朝遗风。
元人治下,将天下子民分作三六九等,等级森严,泾渭分明。
另一方面,明朝对此加以强化,实则出自朱元璋的深远考量。
在老朱心中,大明江山若要千秋万代,根基永固,唯有让社会秩序如磐石般岿然不动。
农民之子,世代耕田锄地;商贾之后,永远奔波于市肆之间……各安其位,各守其责,天下之人皆如棋盘上的棋子,循规蹈矩,纹丝不乱。
如此,社稷方能安稳,皇权自可长存。
或许,底层之人会愤然质问:“凭何不变?凭何我等永居底层不得翻身?”
此言出自肺腑,饱含不甘,振聋发聩。
然而,这不过是底层百姓的血泪呼声罢了。
若站在上层统治者的立场,答案却截然相反。
他们巴不得人人位置永恒固定,绝无一丝动摇。
若农奴翻身把歌唱,底层一朝崛起,凌驾于上,那便是天翻地覆,改朝换代的劫数降临。
唯有万事不变,方能确保上层权贵的利益固若金汤。
然而,在朱允熥眼中,这不过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徒具美好幻想,却与现实背道而驰。
他心思缜密,对此早有洞见。
原因何在?
说来简单,那便人之天赋,生而不同。
人生来便有高矮胖瘦,有美丑聪愚。
诚然,官宦子弟与富家后裔,凭借优渥的家境,自幼便享有精良的教育资源,耳濡目染,熏陶培养,其能力往往凌驾于寻常百姓之上。
可这“凌驾”,也不过是相较于普通的底层之人罢了。
底层人数之众,浩如烟海,其中总有少数天资卓越者脱颖而出。
这些“异类”,即便未曾受过名师指点,亦无锦衣玉食相伴,仅凭与生俱来的禀赋,待到成年,便足以展露锋芒,轻松碾压富二代与官二代中的凡庸之辈。
那么,富家与官宦之后,可有天赋异禀之人?
自然不乏其人。
然而,天才的诞生,与后天资源并无绝对关联,而更多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庞大与否。
人类的才智,终究会趋于某种均衡。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之子会打洞”,此乃后天境遇造就的表象差异,多见于常人之间,却非先天禀赋的真正体现。
这世上既有天赋平庸却坐享其成的权贵子弟,也有身处泥泞却光芒万丈的草莽英才。
户籍之制或可锁住肉身,却永远困不住人心与天命。
人类,归根结底乃同一族类,而非泾渭分明的不同种属。
这便注定了一桩事实:即便富家子弟与官宦后裔之中,亦不乏天资卓越之人,但其数量之稀少,与底层那浩如烟海的人群中涌现的奇才相比,实乃小巫见大巫。
若仅是将普通底层之人死死摁住,不予翻身之望,倒也无甚大碍。
毕竟,寻常百姓大多平庸,纵使心有不甘,凭其资质与际遇,亦难挣脱命途的桎梏。
然而,若连底层之中那些天赋异禀的俊杰也无出路可寻,麻烦便大了。
这无异于自掘坟墓,埋下祸根。
同样身为凡人,富二代与官二代中的碌碌之辈,因自幼浸润于优渥的教育与资源,其能力远超底层的普通人,甚至可称得上高出十倍、百倍,都毫不夸张。
然而,当他们面对底层中那些天生颖悟、才华横溢的“异类”时,却如尘埃般不堪一击,黯然失色。
若不许黄巢叩开长安科考之门,他便会挥戈而起,率众杀入长安!
户籍之制,能困得住的,不过是芸芸众生中资质平平之辈。
可笑的是,这群人即便无此制度束缚,亦难有翻云覆雨之力,根本不用担心他们威胁统治的安稳。
而那些真正能翻江倒海的天才,却绝非区区户籍身份所能锁住!
由此看来,这将人分作三六九等的户籍制度,实则形同鸡肋,虚有其表。
表面上似在维系统治的稳固,实则除了激化矛盾、埋下隐患之外,别无他用。
况且,大明若欲迈向工业化,需仰赖大量自由流动的劳力,僵化的户籍壁垒早已成为掣肘前行的枷锁。
废除此制,势在必行。
事实上,朱允熥此前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已悄然动摇了户籍的根基。
例如,经商禁令松绑后,商籍早已名存实亡,徒留空壳。
又如新军崛起,择优募兵取代世袭旧制,卫所军户随之土崩瓦解,军籍之名几成过眼云烟。
这些变革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早已为今日的彻底革新铺平道路。
然而,要将户籍限制连根拔起,彻底打破旧有藩篱,其影响之深远,仍令人心生凛然。
朱允熥话音刚落,姚广孝便率先起身,声音洪亮而坚定:“陛下宅心仁厚,此举泽被苍生,利在万民,臣衷心赞同!”
他目光炯炯,隐隐透出一股悲悯天下的高僧情怀。
“臣附议!”杨荣紧随其后,语气铿锵。
新学之风吹遍朝野,其核心“天下大公”之理念深入人心。
既言大公,怎容“贱民”之别存于世?
朱允熥此举,虽震撼却不突兀,恰与新学所讲一脉相承,众人早已心领神会。
唯有王佐神色微变,眉头紧锁,他拱手道:“陛下仁心可鉴,怜悯天下黎庶,然自古以来,尊卑贵贱之分乃纲常所在。”
“若贸然尽废此制,臣恐人心失据,秩序崩乱,天下或将陷入无序之渊。”
“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臣以为,王大人此言谬矣。”王佐刚一说完,杨士奇立即出言反对:“臣窃以为,人之品德高下,实与其出身贵贱无甚干系。”
“古语有云:“英雄不问出处。”若以门第论人,则失之偏颇矣。”
“试观古今,多少寒门子弟,出身微末,却胸怀大志,德行卓然,乃至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反之,亦有世家豪族,锦衣玉食,然品行卑劣,贻笑后人。”
“此足证,品质乃心性使然,非出身所能定也。”
“先皇出身布衣,却能得天下。”
“若朝廷一味以出身定尊卑贵贱,则寒门俊杰无路可登,徒生怨望,长此以往,恐动摇国本。”
“反之,若不拘门第,使草莽英雄得展才华,则人心归附,忠义之士辈出,社稷安稳可期。”
“是以,欲固我大明江山,当重才德而轻出身,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今陛下废户籍之分,正是为了给天下出身卑贱者一条活路。”
“大家能随意转换职业,则纵有变故,亦不致无路可走,只能铤而走险。”
“此举上利国家,下利百姓,更能使江山社稷稳如泰山,有何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