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让各方都很满意的新政?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牌衣服包包,手机手表。
    用一年工资能购买几平方米房子来评判收入的高低。
    对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百姓而言,他们心中的收入高低与否,全系于一件朴实无华的事。
    即在外辛勤劳作一天,换回的银钱能买几斤粗粮果腹。
    标准简单得而粗暴,却真实得令人动容。
    因为就在几年前,绝大多数地主家雇佣长工,还是用一年多少担谷子来充当报酬的。
    现在虽然都转成了直接给钱,但老百姓的潜意识里面,还是很自然而然的用这些钱能买来多少粮来衡量收入高低。
    正因如此,新政实施后,在股市造富神化,资本化大投资的带动下,对雇工的需求井喷,干苦力活的百姓,收入再次上涨。
    这带来的这些切实利好,远比乡绅的暴富与贱籍的解放更能打动他们的心。
    自朱允熥秉政,到他登基称帝,直至今日,老百姓的收入,始终在稳步攀升。
    相较于几年前,如今大明百姓辛勤劳作一天所能换得的粮食,竟几乎是昔日的三倍!
    这并非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足以震撼人心的巨变,背后承载着万千黎民生活的真实转折。
    正是因为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由衷地感到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生活的水准节节高升。
    在他们朴实而真挚的心中,朱允熥已然被奉为千古第一的圣君。
    试问,还有比他更贤明的帝王吗?
    还有谁能如此深切地让百姓感受到生的希望与尊严呢?
    朱允熥自己对此心知肚明,洞悉民心所向。
    因此,对于其他物价的起伏,他大可不必过于挂怀。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的版图日益扩张,流通中的货币如洪水般激增,通货膨胀自然难以避免。
    可他却铁腕锁定了粮食的价格,决不让这民生命脉有丝毫动摇。
    他要让每一个汗流浃背的农夫,每一个面朝黄土的妇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
    今日一天的辛劳,换来的米粮,比昨日更多。
    明天的生活,比今日更亮堂。
    这种踏实的幸福感,如同春风化雨,浸润着大明万千子民的心田。
    要稳住粮价,朱允熥自有一套雷霆手段与长远筹谋。
    首先是不惜花费巨资从海外购入粮食,哪怕明知是亏本的,由朝廷掏钱来补贴,也要让粮仓充盈,确保民间无饥馑之忧。
    同时,下令大兴农田水利,修筑水库,筑起堤坝,一步步让荒芜之地变为沃野,让田地不再受制于天时,旱涝皆能保收。
    另一方面,推动农药与化肥的研发,运用科学选育之法,培育出更为优良的种子,并将各种先进的种植技艺传授给百姓,提高单位面积的亩产。
    此外,还从海外引入高产作物,拓宽了农耕的疆域。
    此外,朱允熥还命人遍布各地兴建粮仓,囤积余粮以备不时之需,调控市场,平抑粮价。
    ……
    凡此种种,措施繁多,环环相扣。
    故而,尽管其他东西的物价都在涨,老百姓的收入也猛涨,粮价却始终不动,安如泰山。
    降低田赋,自然也是这宏大棋局中的一着妙手。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经济蒸蒸日上,其他领域的税源如泉涌般增长,不仅足以弥补田赋减免带来的缺口,甚至还有余力让国库更为充实。
    这给了朱允熥降低农业税的底气与豪情。
    况且,新推行的等级纳税之制,已然将田地分为三六九等,田少者税轻,减免顺理成章。
    而田多之家,虽理论上每亩税负更重,可那些乡绅豪族早已将田地换成股票,手中再无寸土,税负自然无从谈起。
    如此一来,减税之策便如流水般顺畅推行,惠及民间而不伤国本。
    这一切,朱允熥都以帝王之姿运筹帷幄。
    粮食是百姓的命根,是社稷的根基。
    只要粮价稳如磐石,民心便如铁铸般坚不可摧。
    而他,便是那个为万民撑起这片天地的明君,俯瞰苍生,受万民拥戴。
    除此之外,还有一桩事让百姓心生欢喜,拍手称快。
    那些地主乡绅将田地交予“银行”之后,银行并未将其闲置,而是委托给专门的田地租赁机构加以管理。
    新政开始后,寻常百姓只需支付远低于昔日乡绅索取的低廉租金,便能轻松租到田地耕种。
    更令人欣慰的是,朝廷所成立的租赁机构秉持公平之道,行事公正无私。
    凡是愿意下地劳作的人家,家家户户都能分到田地。
    每家每户能租种的田亩,按人口均摊,租期长久稳定,宛如朝廷亲手赐予他们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
    虽名义上只是“租赁”,可实则与“分田”给了他们无异。
    当然,若有人自愿放弃租田,朝廷也不强求。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