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润物无声,朝野之议!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大明历二十九年八月中旬。
    久旱无雨的江南地区,终于盼来了一场迟来的甘霖。
    数日之间,狂风在江南多地肆意呼啸,暴雨如注,倾盆而下。
    干裂的大地似久旱逢甘露的旅人,贪婪地吮吸着这场天降恩泽。
    此番降雨,乃是台风登陆所致。
    尽管持续时间不长,但其带来的雨量却极为可观。
    困扰江南数月的旱情,就此彻底画上句号。
    当然,台风在带来雨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灾害。
    部分百姓的房屋在台风的肆虐下倒塌,一些田地也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
    然而,相较于旱灾造成的沉重打击,此次台风降雨的破坏力,已然小了许多。
    此时的大明,已经在各地兴建了众多水库,只是因长期干旱,多数水库近乎干涸。
    这场暴雨如及时雨,让水库重新蓄满了水。
    不仅如此,水库还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缓解了山洪的冲击,极大地降低了台风带来的灾害损失。
    随着旱情解除,朝廷内此前关于皇帝是否应当祭天求雨的争论,终于落下帷幕。
    同样在八月,遵照朝廷旨意,各地依照惯例开科取士,举行了乡试。
    放榜之日,榜单前人头攒动。
    有人神采飞扬,满心欢喜。
    有人则黯然神伤,落寞离去。
    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此次乡试,因增设了诸多科目,录取人数大幅增加。
    一时间,喜讯传遍四方,不少乡镇都有子弟高中“举人”。
    到处张灯结彩,亲朋好友簇拥着新科举人,敲锣打鼓地庆祝,热闹非凡,欢声笑语在街巷间回荡,尽显荣耀。
    这些举人中的绝大多数,将在明年春天赴京参加会试。
    到那时又是一番龙争虎斗,风云际会了。
    与此同时,筹备已久的京师大学正式宣告成立,并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开学典礼。
    朱允熥身为皇帝,亦是京师大学名义上的校长,率文武百官,亲临现场,以示重视。
    新成立的京师大学,师资力量雄厚,以大明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为核心骨干,还广纳各地的技术人才,组建了一支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这些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教学之余,依旧要如同在大明科学院时那般,投身于科研工作,真正做到了研教一体。
    京师大学的学科设置十分新颖,不仅开设如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生物,医学,农学等理工科。
    同样也有社会科学领域的诸多专业,且划分细致入微。
    不同于传统学堂只教授四书五经,这里的课程涵盖了经济学、心理学、哲学、历史、政治等诸多前沿学科。
    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依靠公开招录,由京师大学精心组织招生考试,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
    京师大学自成立起,便承担着一项特殊使命——编制教材。
    一方面,大学教师授课所需的讲义,需整理汇编成系统教材,以便日后总结经验,推广应用。
    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为中小学学生编写适用的学习资料。
    小学、中学、大学,这样清晰的教育层级划分,乃是当今皇帝陛下亲自敲定,此前从未有过这般细致规划。
    在洪武皇帝在位时,虽大力推行公学,但教学过程多由教师自主安排,既无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也缺乏标准化的讲学教材。
    如今,皇帝陛下深谋远虑,降旨要求公学统一教材,实行分科授学,旨在为天下学子营造更规范、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当然,全新规划的教材仍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之中,尚未能立即在各地推广开来,但这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新定的中小学基础教材,内容极为丰富多元,除了涵盖传统的文史知识,还将数学、物理等学科纳入其中,力求让学子们接触到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与此同时,公学肩负起另一项意义重大的职责——推广大明官话。
    学校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运用官话进行顺畅的沟通与交流。
    在以前,人们往往要等到科举高中,或是进入衙门当差之后,才会意识到学习官话的重要性并着手学习。
    普通民众除了外出跑四方的商人,是很少会主动学习官方。
    既便是商人,很多也无法流畅使用。
    通常要手脚并用,依靠肢体语言来进行辅助。
    各地纷繁复杂的方言,犹如一道道无形的屏障,严重阻碍了人员的自由往来,也极大地制约了贸易的繁荣发展。
    不仅如此,这还给朝廷治理地方增添了重重困难与高昂成本。
    从外地调任的地方官员,只因对当地方言一窍不通,接收信息的渠道严重受限,时常被那些狡黠的衙门小吏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