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旦他们吃不饱饭……
老朱越想越是心惊,越想越是害怕。
按照他的统计,计算,分析,朱允熥的治理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都提高了,大部分物资的供应都是充足的。
诸如铁矿之类的,也比以前开发得更多,规模更大,挖掘的效率更高。
冶炼更是如此,生产效率比以前高得多。
申城就有炼铁的工厂,老朱亲眼去看过。
冶炼技术有进步,规模更大,效率更高。
所以,铁价并没有随着工钱的上涨而上涨,反而由于供应的增加而不断下跌。
同样买一把菜刀需要的钱,比以前更少。
其他很多物品供应亦是如此。
但粮食不一样。
地里能长出多少粮食,仍然是不变的。
固然,由于元末战乱导致的人口大幅下降,在土地面积没有太大变动的情况下,大明的粮食供应基本上是充足的。
可这也是建立在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吃得半饱的前提下。
老朱自己就是底层出身,曾经长期吃不饱饭,也很清楚这一点。
特别是没有什么田地的贫雇农,长期吃半饱才是正常的。
吃得饱饱的,绝对是少数时间。
可如今,正是这些没啥田地的人,出来干活做工。
他们吃得很饱!
可他们吃掉的粮食,从哪里来呢?
眼下马上便是秋收的季节,暂时肯定是不会缺粮的。
然而,到明年上半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不一定了。
如今朝廷和官府通过强制低价来保证的粮食供应体系,可能在明年初便轰然倒塌。
那时候,今天对太孙殿下感恩戴德的人,就会变为对太孙殿下和朝廷恨之入骨。
民心似水,随时会变。
一念及此,老朱再也坐不住了。
他站起身来,匆匆忙忙便往往处赶去。
这件事关系甚大,他必须要立即提醒那个“逆孙”。
蒋瓛和吉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看到老朱突然离开,连忙跟上。
一路上,两人察言观色,见皇帝陛下神色不太好,便都没有说话。
回到住所,老朱令人准备了文房四宝,正要提笔写信,却突然又按了下来。
刚才在路上的时候,他重新细细想了想大明的粮食问题。
却发现大明的粮食保障,其实也没有那么脆弱。
首先是供应问题。
由于元末战乱,死掉了大量的人,因此而荒芜的田地亦不少。
这些年以来,朝廷一直在鼓励垦荒。
每年的田地数量,一直在稳步上涨,也使得粮食的总产量越来越高。
只不过,这些增长,一部分变成了粮食库存,一部分则被人口数量同步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耗上升所抵销。
除此之外,还有水泥的广泛运用,再也不需要用糯米筑城墙,因此又多出了一部分粮食。
还有倭寇被清除之后,沿海新开垦出来的肥沃农田等等。
这些都使得大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不少。
以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大户将粮食藏起来了!
外面的饿殍遍野,但大户的粮仓里仍然是满的。
很多穷苦百姓正是清楚的知晓这一点,才会在饿得吃不饱饭的时候起来造反,将大户粮仓里的粮食拿出来分掉。
如今朱允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原本储藏在大户粮仓里的粮食,都收进了国库粮仓中,也加大了粮食的供应保障。
至于说消耗增加嘛。
其实主要增加的,就是在外面工地干活的人。
申城的建设者,码头上的苦力,正在参与修路修桥的民工等等。
这些人的人数不少,可能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
但与整个大明的人口相比,他们仍然是极少数。
大明还有大量的人生活在原来的农村,仍然过着和从前一样的生活,吃和原来一样多的粮食。
即使这上百万人吃的粮食大幅度增长,即使他们每个人都吃掉了相当于原来两个人的粮食,可整个大明的粮食消耗,也只会上涨一点点。
这一点上涨,完全可能因沿海地区的开发,糯米的不再浪费,以及库存在调整而抵消。
仍然在大明的承受范围内。
慢慢地,老朱悬着的心,又重新变得安稳。
至少,这样算起来,大明的粮食问题,似乎也没有之前想的那么严重和急迫。
当然,这还是一个大问题。
毕竟钱已经花出去了。
雇工的工价,也涨上去了。
不太可能再跌落。
要一直维持低价粮食的供应稳定,很困难。
繁华昌盛的大明下,正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只是目前还有时间,暂时仍不会爆发。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