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老朱的惊天发现……危机!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老朱拿着笔陷入沉思,迟迟没有落笔行文,吉垣在旁边轻轻唤了一声:“陛……下!”
    “去,将所有的《科学》期刊全部找来。”老朱吩咐了一声。
    科学期刊开始发行的时候,老朱已经赌气离开了金陵。
    不过,他还是令人购买了全套的期刊。
    毕竟,微服私访,远离朝廷,又赌气不愿与正主持朝政的孙子联系,或告知地方官身份,也只能通过《大明日报》、《科学》期刊等了解朝廷的变化和动向了。
    很快,吉垣便全部找了过来。
    老朱翻开其中的一本《农业》专刊。
    上面对于种田的探讨非常多,除了种植的农时,施肥,施水,锄草,防旱抗灾等等之类措施的探讨之外,还有如何防治病虫灾害,特别是如何制作并使用农药的问题。
    华夏历史上,农药使用的时间很早,在几千年前,便已经在用。
    然而,农药的发展却非常缓慢。
    老朱很清楚除治病虫的重要性。
    后世现代人往往对农药深恶痛绝,可这主要还是限于蔬菜水果等。
    它们的生长期短,农药残留量高。
    往往采摘下来上市售卖时,还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对身体健康影响大。
    自然引人不满。
    可实际上,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农药对粮食产量的稳定供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没有农药,世界粮食的总产量可能减产一半乃至更多。
    那就不是健不健康的问题,而是饿死多少人的问题了!
    这个时代的农民,对于耕种的农时,何时施水施肥,还是大致心中有数的。
    即使不懂,看周围的邻居如何种田种地,跟着照做就是了。
    总有聪明人知道该怎么种。
    然而,对于制作并喷洒农药驱虫灭虫,大部分农民就真的是一筹莫展了。
    很多时候,遇到病虫灾害甚至听能听天由命。
    再或是向神灵祈祷等等。
    《农业》专刊上探讨和传播的相关知识,无疑给了很多种地的农民一缕新曙光。
    老朱翻阅着《农业》专刊上面内容,微微点头。
    看来,那个“逆孙”,也很清楚粮食重要性的。
    就是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意识到大明潜藏的巨大粮食危机。
    他这般施政,表面上看起来样样都好,可一旦缺粮,后果便将不堪设想。
    《农业》专刊上传播的知识,究竟能让粮食增产多少,也是未知数。
    好在之前算过,缺粮的事,也不是特别急迫。
    “不行,不能直接提醒他。”
    老朱脑海内念头飞转。
    他们都说自己不如那个“逆孙”会治国。
    如果就这般提醒了他,岂不是白白便宜了“逆孙”?
    再说,万一“逆孙”对此早就清楚,做了准备,自己白操心一场,又反而显得自己治国更无能了。
    我堂堂大明开国之君……
    但若真有什么问题,还是要提醒的。
    什么都不做,老朱又总觉得不安。
    思来想去,老朱的目光盯着那一堆《科学》期刊,突然眼前一亮,有了!
    他再度拿起笔,展开纸张,刷刷刷写了起来。
    吉垣在旁边看着,越看越觉不对。
    皇帝陛下写的东西,怎么感觉有点怪怪的呢?
    但他也不敢开口询问。
    老朱写完,将笔放下,随即将写好的纸张折了起来。
    “陛下,可是要派人送往金陵吗?”吉垣连忙问道。
    “不必了。”老朱摇了摇头,道:“去买一个信封,贴上邮票,将咱写的东西,寄往《科学》期刊编辑部。”
    吉垣顿时瞪大了眼睛。
    不久前,太孙殿下设立了邮政司,在各地成立相应的分司,同时印刷信封,发行邮票。
    凡是大明境内的百姓,都可以购买邮票和信封,进行书信邮寄。
    再由邮司统一集中转运,将书信送去相应的地址,送给收信人。
    不过,因为是新成立,还有很多地方的分司尚未开通,仍不完善。
    但申城作为大明朝廷重点建设的新城,自然也是最早设立邮司的地方之一。
    老朱这些天经常在申城四处转,早就知晓了邮司的存在。
    申城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寄书信回家乡的需求很高。
    邮司的门口,还有人专门在那里代写书信。
    但是,堂堂大明皇帝,写信有必要通过邮司转递吗?
    再说,为何写给《科学》期刊编辑部呢?
    他猛然想起刚才皇帝陛下所写的内容,似乎和《科学》期刊上看到的文章,风格有些相似。
    陛下这是在给《科学》期刊投稿?
    这……
    吉垣越发忐忑不安起来。
    万一投稿没有通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