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利益冲突的选择!新风萌芽!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章却对方孝孺讲的‘天下大公’论大加赞赏,认为此论深得圣人之心,乃是圣人毕生所追求。这《大明日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此时,茶铺的掌柜正趁着力工们都离开了的机会,收拾桌椅,听到老朱的话,便接言道:“这就叫‘各打五十大板’,两不相帮。”
    “两不相帮?”老朱反复琢磨着这句话,眸内缓缓明亮起来。
    他喃喃自语:“是啊,这种事,朝廷还是不要随意表态的好。刚才那些力工,可都支持方孝孺呢。朝廷不能寒了人心。”
    他想起当初将孟子牌位移出孔庙,最终却又不得不请回去的事。
    如今想来,当初自己就是太过冲动。
    小觑了孟子在天下读书人中的影响力。
    时至今日,儒家的圣人,亚圣,都不是能随便憾动的。
    即便是至高无上的君王,对此也只能因势利导,利用儒家思想为自己所用,而不能轻易去硬碰。
    硬碰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方孝孺的“天下大公”论,若是他自己个人的思想,那将他杀了,将其言论封锁,书籍焚毁就是了。
    但若是圣人之言,经典所载,朝廷就不能轻易表态站队。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明日报》采取中立的姿态,就很有道理了。
    随即,老朱再度拿起报纸,看起了其他内容。
    “黄子澄叛国一案正式开审,誓要将黄子澄同党一网打尽。”老朱的瞳孔不由得微微缩了缩。
    这个“逆孙”,将黄子澄关在监狱里面关了这么久,终于要审了吗?
    文章内容则是严厉斥责黄子澄卖国之事,并认为他敢私自与倭国签二十一条,国内必定还有不少同谋。
    这些人潜伏在大明,乃是大明的毒瘤,一定要将其全部找出来,彻底铲除。
    百姓凡有知道线索的,皆可向当地衙门举报。
    也可以直接写信给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并公布了这些部门的邮寄地址。
    茶铺掌柜在一旁笑道:“今儿个衙门里面,也贴了告示,要抓汉奸,抓叛贼!依我看,朝廷这次是要借着审理黄子澄一案,兴起大狱了。方孝孺的事,官员们只怕是顾不上啦。”
    老朱的瞳孔,不由得微微眯了眯。
    他忽然又想起自己的那位笔友朱孙,不知道他对方孝孺之事,以及黄子澄一案,又会有什么独到的看法呢?
    还是说,此人只懂治国之策,不通朝堂权力争夺的精妙呢?
    要不然,也不至于只能做一个小小的编辑,还四处受人排挤,连向朝廷献计献策,都被别人抢了功劳。
    ……
    随着朱允熥下令公审黄子澄,并全力抓捕其同党的消息公布。
    朝堂顿时沸腾了。
    朱允熥一出手,便是雷霆之势。
    全国各地衙门,都张贴告示,“捉拿”黄子澄的同谋党羽。
    三法司的邮寄地址,更是被《大明日报》直接公布天下。
    于是乎,全国各地告状的信件,于雪片般寄来。
    这个时代的民众,想要越级告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虽然老朱曾经下旨,任何人都可以来京中告御状,只要头顶大诰,就能将不法官员缉拿,押送至京问罪,沿途官吏,皆不得阻拦。
    但理论毕竟是理论。
    普通百姓怎么有能力冲进官府衙门捉拿官员呢?
    自己被官员捉拿还差不多。
    这道圣旨的真正用处在于,有能力将官员捉拿的人,那此人就不是寻常的百姓,而是具备了造反能力,可以召集人马,推翻当地官府统治的人了。
    这样的人,如果愿意放弃造反,转而来京城告状,朝廷当然是欢迎的!
    反过来,如果他没有造反的能力,那他就不可能真的抓捕得了地方官员。
    也不用担心那道圣旨,会造成普通民众不听地方官员的命令。
    因为对没有造反能力的人来说,这道圣旨是没用的。
    反过来说,如果地方官府衙门被百姓纠集人马冲进去了,将官员都捉拿了,那说明地方官员,根本镇不住当地的百姓,无力治理地方,这种地方官,留着也没用。
    正常来说,普通百姓要越级告状,还是非常困难的。
    且不说律法上的限制,仅路程距离这种天然限制,就足以让绝大多数的人打消赴京告状的念头。
    以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对普通人来说,从千里之外来京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路上的食宿消耗就不低。
    更别说,沿途还可能遇到强盗土匪。
    但如今有了大明邮司,可以寄信,事情就容易多了。
    经过几个月的全力建设,邮司已基本上在全国主要城市全面开设分司。
    百姓们只要徒步来自己家附近的城市,购买信封和邮票,就能寄信。
    三法司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