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结案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余家最初是开粮铺的。
    家底只是殷实,在禹州城也算不上大富大贵。
    余兆花重金为玉娘赎身后,余老爷气得要把余兆逐出余家,余家众人也都瞧不上玉娘,骂她是不要脸的狐狸精。
    但很快,余家众人就改变了想法,
    因为玉娘帮余家谈成了一笔大买卖。
    那笔买卖给余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余家不仅接受了玉娘,还把掌家权一并交给了余兆。
    从那以后,余家的生意一路高歌,从小小的粮铺变成了大大的绸缎庄,余兆又很快开拓了其他生意,不过几......
    春寒料峭,敦煌城外黄沙卷地,李芸娘跪坐于祖宅废墟前,手中绢书被风掀起一角,那枚双凤衔珠印在日光下泛着冷金。她指尖颤抖,却未落泪。三日前掘出玉册时,她曾以为自己会狂喜,可当真相真正摊开在眼前,心中翻涌的却是沉甸甸的悲凉??这六百三十二字,不是权谋的胜利,而是无数女子被抹去姓名的历史残响。
    “山长。”身后传来低唤。是随行女学生柳青禾,脸上覆着风尘,眼中却亮如星火,“我们已将玉册拓本封存,明日启程回京,是否绕道瓜州?飞鸢营密报说,吐蕃细作正集结于玉门关外,恐有伏击。”
    李芸娘缓缓合上绢书,放入檀木匣中,系以红绸。“不绕。”她起身,拍去裙上尘土,“直走河西道。他们若敢动手,正好让天下看看,朝廷护的是什么人,拦的是什么路。”
    夜宿破驿,烛火摇曳。她取出林氏所赠铜铃,轻轻一晃,铃声清越,似穿透了千山万水。窗外风沙呜咽,仿佛旧世鬼魂仍在低语:女子不得干政、妇言不出闺阃、牝鸡安能司晨……她闭目静听,忽而一笑:“母亲,你当年藏下这块砖,是不是也听见了这些声音?”
    次日黎明,使团整装待发。三十骑列阵,皆着黑甲,佩飞鸢令符。李芸娘换上男子短褐,束发戴冠,腰悬铜铃与佩刀。她最后回望一眼祖屋残垣,低声念道:“我带它回家了。”
    归途险象环生。至凉州境,突遇沙暴,驼队迷途两日;过萧关时,驿站被焚,粮草尽毁;至原州,竟发现沿途水井多被投毒。裴昭亲率十骑巡防,终在泾水渡口截获一支伪装成商旅的吐蕃死士队,搜出火油数十坛,原计划趁使团入城之夜纵火烧毁国子监西隅旧馆,并刺杀林氏与程婉仪。
    消息传至长安,朝野震动。皇帝震怒,下令关闭所有通往西域的私商通道,命陇右节度使彻查沿线官吏通敌之嫌。而林氏则不动声色,召见刑部尚书,只问一句:“那些井中毒物,可验出来源?”
    “出自终南山一带特有的断肠草与乌头混合熬制,民间称‘哑药’,服之无声而亡,极难察觉。”
    她冷笑:“又是清议余党惯用的手法。十年前裴承志军中疫病暴发,死士三百,查到最后,也是这种毒。”
    沈知微低声道:“他们怕的不是女学,是秩序崩塌。一旦女子可任实职、掌赋税、理刑狱,族谱就不能再随意除名,田产不能再强夺,婚嫁也不能再买卖。”
    “那就让他们怕个够。”林氏站起身,走向窗边,“传令下去,玉册归京之日,我要办一场‘开诏大典’,不在太极殿,而在国子监广场。三百女学生列阵迎诏,百官观礼,百姓围观,史官录言。我要让每一个识字的人,都亲眼看见,什么叫‘天命维新’。”
    三月十七,玉册使团抵京。朱雀门外万人空巷。李芸娘策马前行,手中高举紫锦包裹的木匣,身后三百女学生身着素袍,手持竹简,齐声诵读《唐律疏议?户婚篇》中“女子亦得立户”条文。鼓乐未起,民心已沸。
    林氏亲迎至丹墀之下。她未穿命妇礼服,而是一袭玄色深衣,外罩银线绣凤披帛,发间只簪一支白玉簪,正是裴承志战前亲手所赠。她接过木匣,当众开启,取出玉册,朗声宣读:“朕疾甚,恐不久于人世……”
    一字一句,如钟鸣九重。风拂过她的鬓角,那道疤痕在阳光下清晰可见。
    读毕,太常寺八位老礼官再次上前查验,逐一比对印泥、纸张、墨迹、年款,最终由首席礼官颤巍巍跪奏:“此诏确为先帝真迹,双凤铜印与太庙密匣所藏正本完全一致,臣等……叩首以贺!”
    满场寂静,继而哗然。几位元老大臣面色铁青,礼部侍郎周延庆猛然出列:“此诏若真,为何先帝驾崩当日未曾公示?为何太子登基之时无人提及?岂非有人伪造遗诏,图谋乱政!”
    林氏目光如刃,直视其面:“周大人,你可知贞元十七年腊月初七夜,守宫太监陈德全因私藏此诏,被太子亲信活埋于东华门外枯井之中?他的尸骨去年才被掘出,口中塞满黄麻布,正是包过玉册的那一种。”
    她挥手,沈知微呈上一卷案宗,内有当年禁军巡查记录、宫人证词、甚至一张泛黄的草图??画的是东华门井位与方位。
    “你以为历史是写在书上的?”林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