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请皇帝,准许组建“敦煌寻册使团”,由李芸娘任副使,率学者、工匠、飞鸢营护卫三十人,轻装简行,秘密西行。
临行前夜,林氏单独召见李芸娘。
“你可知此行凶险?”她望着这个与自己年轻时如此相似的女子,“敦煌地处边陲,豪族割据,又有吐蕃耳目遍布。若‘玉册’真在那里,必定已有无数双眼睛盯着。”
李芸娘平静回答:“我知道。但我更知道,若我不去,也许百年后,仍无人敢质疑那些说‘女子不能治国’的人。”
林氏从袖中取出一枚小巧铜铃,系于她腰间:“这是我母亲留给我的。她一辈子没走出过村子,可她教会我:只要心中有声,就不会永远沉默。你带着它去,让它替万千女子发声。”
月光洒满庭院,两人相对而立,一老一少,却仿佛同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
使团于冬末启程。风雪漫天,黄沙扑面。沿途驿站屡遭袭击,三次更换路线。至陇右道境,果然发现吐蕃细作跟踪。裴昭设伏反杀,斩首八人,缴获密信一封,上面写着:“若玉册现世,即焚毁所有义学,刺杀主使者三人:林氏、李芸娘、程婉仪。”
消息传回长安,满城震动。皇帝下令加强宫禁,同时在全国增派巡讲团护卫,严查各地书院言论。
而就在春分前夕,敦煌急报抵达:
李芸娘率队掘开祖宅地窖,在三层石匣中发现一卷泛黄绢书。封面无字,内页首页钤有清晰双凤衔珠印,正文开篇写道:
>“朕疾甚,恐不久于人世。太子景元结党营私,势倾朝野,恐危社稷。特立此诏:若其悖逆,可由参政大臣摄政,择贤女三人辅佐,共理天下,待新君成德……”
全文共计六百三十二字,条款明晰,既有权力交接程序,也明确赋予女子参政权。末尾日期为“贞元十七年腊月初八”,正是先帝驾崩前七日。
林氏捧诏泪流满面。
这不是伪造,也不是残缺??这是被历史刻意抹去的真相。
她立即奏请皇帝召开大朝会,当众宣读真诏全文,并请太庙老礼官辨认印信。八位年逾古稀的礼官逐一查验,最终齐声认定:此乃先帝亲笔,双凤铜印为真,与太庙密匣中正本格式一致。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那些曾讥讽“牝鸡司晨”的大臣,此刻低头不语。几位年轻御史当场请缨,愿赴边州监督女子任职情况。
三日后,皇帝颁布新制:
一、女子科举正式纳入国家选官体系,每年举行;
二、全国增设女子参政试点十处,赋予县级行政实权;
三、编纂《大唐新律?妇政篇》,承认女子财产继承权、诉讼权、办学权;
四、追封裴承志为“忠毅公”,谥号“昭”,其妻林氏晋爵“临淄郡君”,参政如故。
诏书颁行之日,长安万民齐聚朱雀大街。女学生们抬着巨幅绣幡游行,上书:“谢天子隆恩,守先帝遗志,为万民开太平。”
林氏站在城楼上,看着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一张张年轻的脸上。她们不再低头,不再瑟缩,而是昂首挺胸,目光坚定。
沈知微走到她身边,轻声道:“他们还会回来的。清议不会死,宗法不会崩。这只是第一回合。”
林氏望着远方,风吹起她的鬓发,露出额角一道淡淡疤痕??那是十年前,她在宫门前被朝臣推搡跌倒时留下的。
“我知道。”她微笑,“但他们忘了,从前我们是孤身一人,现在,我们是一个时代。”
风起,铜铃轻响,如誓言回荡,不绝于耳。